太原晚报

您现在的位置: 西安晚报_晚报理念 > 晚报简介 > 老城墙上盖碗茶泡出一本门朝天开

老城墙上盖碗茶泡出一本门朝天开

发布时间:2018-8-28 3:41:46   点击数:

我和曾宪国相识多年,他长我几岁,出道也早我几年,但是在重庆文学界,我俩应该是相知久矣。记得当年我还在江津中学不务正业狂写小说做业余作家时,他就在重庆日报副刊部当编辑了。他还曾和黄济人、何培贵等著名作家一道,专程去江津中学给鼎山文学社的青年学生作报告讲文学创作,也算是我们此生的第一次相交。

此后的故事颇多巧合。八十年代重庆“吞并”了江津,我几经蹉跎调入重庆日报社工作,他在日报副刊,我在晚报副刊,早不见晚见,工作上联系更多。后来我被调入日报副刊“继承”他的革命事业,那就更成了臭味相投的“狐朋狗友”了。

到了重庆日报社,我才晓得这个曾宪国非同小可。上世纪五十年代,十来岁的他就进了供电局做了学徒工,跟着师傅们翻山越岭、过沟跨坎、风里雨里到处乱跑,去为人民架设高压输电线,也就见多了这个光怪陆离的大千世界,荤的素的甜的咸的五花八门的故事塞满了他的脑袋。正因为有了如此丰富的人生经历,他梦想着当作家爱上了文学创作写起了小说。别看他书没读几年,写起小说却是绘声绘色口若悬河,洋洋洒洒水流沙坝动辄几万言几十万言,把重庆底层社会那些靠力气或者靠身体吃饭的诸如船员、民工、棒棒、大姐、小妹之辈写得神灵活现、栩栩如生,让人看了手不释卷、回味无穷。八十年代他就发表了脍炙人口并轰动一时的中篇小说《人市》、《嘉陵江边一条街》和长篇小说《雾都》等,曾宪国用重庆人习惯的语调、鲜活的语言,勾勒出一个个活跃在下半城的小人物形象,将大变革时代社会底层的生活形态和人物群像展现出来,从而折射出那个时代的镜像,引来了众多的







































北京最好的去白癜风医院
白点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ytshn43.com/wbjj/10151.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