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早,我在邮箱中看到一位同学淑斌传来的作业:这其实是一篇对前天我评阅过的作业的修改稿,标题仍然是《莫将“8元白开水交易”妖魔化》,评论的是最近到长沙旅游的一对夫妇在一家餐厅吃饭时要了3杯白开水被收费24元而引发的争议。同学文章的论点是:8元一杯的白开水交易于法于理皆无不妥之处;她也不赞同舆论所诉求的政府干预。
显然,这是一个与一般受众的公平感有明显距离的观点。而我,首先也是“一般的受众”。
前天,我在阅读这篇文章原稿的过程中,首先感到它没有说服我。但是,作为一个评论课老师,我对于这位同学“独持异议”的抽象理由和判断标准却难以否定。所以,我不免在评语中多写了一些,主要是挑剔她的论据。
我把这个评语(评语见下面原稿的后面)和一个不太高的分数附于作业中一起传回给同学,以为这事就算完了。因为我虽然作为老师在评语中挑剔这篇文章的论据,但作为一篇文章的“接众”,其实内心是觉得,这位同学对事件本身可能判断失准,勉强为文,以表达一种与众不同的观点。因此我并不指望她真的能够修改。
但我没想到,这位同学传来的修改稿真的补充了相关的事实信息和法律依据,补强了这篇评论的论据。而且——直接说服了我。
这个修改案例使我感到:论据的强弱对于一篇文章来说,真的会有差异悬殊的效果啊!
我征得了淑斌同学的同意,将她的原稿和修改稿一起在我的北京中科白殿风医院正规吗北京看白癜风哪个医院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