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振华,曾用名魏晓仓,陕西白水纵目人,年生。年毕业于西安外国语学院俄语系。同年在白水县跃进渠水库(林皋)劳动锻炼。二次分配到陕北定边县,当过中学教师和县剧团编剧。年调回关中工作。喜欢文学,70年代有作品刊登在省级刊物上。年退休后给报刊写过不少稿件,有60余篇散文刊登在《延河》、《华商报》、《西安日报》、《西安晚报》等报刊。
白水县纵目镇南五里路处有一个叫做富平的村子。村子不大,分成三个槐院(村街),东城、西城和崾豁。东、西城似乎完全可以连在一起的,不知怎的却被一条南北走向的路从中间分了开来。紧挨道路的西面有一座后来改作小学的古庙。祠庙修于何时,不得而知。我只知道,这里供奉着被神化了的红脸长髯的关公。中国的老百姓重义气,对三国人物关羽更是顶礼膜拜,成了做人的楷模。
崾豁名副其实就是一个豁。东西长也就是三四百米的样子。北面是一个十几米高的土崖,南面是条深沟。土崖下是院墙连着院墙的农家院子,由上往下看,就像一个硕大的簸箕,把十几户人家全装在了里面。
早些年间,崾豁的东西两头分别有土门洞,有条小路直通原上。我想在土匪出没的年代,这里一定是一个比较安全的地方,只要把两头的城门一关闭,外人就很难进入。可是到了和平年代情况就不同了,走出槐院就得上个比较陡的小坡。要往原上的地里送粪,人和牲畜都得憋着一股劲儿,非得出一身汗不可了。如今,居住在崾豁的人们不愿再窝在这个簸箕里,陆陆续续迁到了塬上,在比较平坦的地方箍窑盖房,另建新居。
年正月24(阳历2月17),在崾豁村正中央的一户人家,降生了一个小生命。他就是我,武振华。
其实小时父母还没有想好给我起什么名字。听母亲说,我出生后不久,正赶上查户口。查户口的问,孩子的名字?
还没有起呢,回答说。
孩子的哥哥叫啥?
叫振中。
好,振中的弟弟那就叫振华,振兴中华。
于是我在这个世界上便有了自己正式名字,一个很响亮的名字。
年,二哥武忠孝去世后,我回了一次家,还专门去废弃的老院子里看了看。也许是才离开大城市的缘故,总觉得院子没有小时记忆中那么大。厦房、小窑全被拆除了,只剩下两孔大窑洞。窑面坍塌了,院子的隔墙坍塌了,两个小院连在了一起,上面长着庄稼。走进窑洞,阴森森的,还有一股扑鼻的霉味儿。我发现窑帮上那个小窑窑还在,只是没了黑油漆门儿。土炕还在,裸露着。
我的心里顿时涌出一股说不出的感觉。
年5月,我的侄女武惠贞给我寄来了他们清明节回家扫墓时拍摄的照片。崾豁面目已经全非,住在这里的人们早已移居原上。土崖上残留着十来孔窑洞,槐院变成了庄稼地。你很难想像,三十多年前这里曾经是一个有着十几户人家的小村街。
我看了半天竟然不能断定那里是我们家的老院子。我在网上问居住在连云港的侄女。她告诉我,就是我们站的那个地方。
他们站在沟畔上,身后是一片庄家地。
槐院消失了,变成了庄稼地!
这就是我的出生地,这就是留着我童年模糊记忆的地方!
故乡人文记忆凝聚乡情传递正能量
一个人生命里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自己的家乡,无论走到什么地方,都有刻骨铭心的记忆,无论是否功成名就,都不会忘记那片生养自己的故土。应乡党们建议,《在外打拼白水人》在推出白水名人基础上,新增加推出故乡人文记忆类栏目、家乡动态类栏目!感谢乡党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