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源于西安外国语大学中文系的学生韩敬源在听伊沙老师讲课时记下的四十万听课笔记,经过伊沙老师的整理润色,这四门课程的听课实录变成了熔铸他21年授课精华的一本充满创见、个性十足的大书”,关于写作、文学与人生。第五十八课:散文是个突破口哪怕你的文学兴趣与准备都很够了,你也要警惕不能只听我的观点,不能只到观点为止。要善于通过我的话去感受诗人、作家的气质与氛围。学生时代,我老是觉得自己很差,最直观的衡量就是考试,一考试我就感觉自己很差,别的同学可以把老师的观点完美无缺地一一复述出来,我发现自己不行,总感觉自己稀里糊涂的——但是我对老师所讲的内容是最有感觉的,这才是听文学课的状态。所以,等他们考完了这辈子所有的试,便再也难以显山露水,甚至连文学的边儿也沾不着,而我得心应手地从事着文学的创作与教学,并且感到自己的潜力还远远没有用尽。如果你们在听课的过程中走神了,这走神是因为我的课而起,让你浮想联翩对眼前的世界和自己的人生心生感慨,那么你的状态是对的,这是我的课在发酵。如果你对我的课的兴趣仅仅停留在一些观点上,学会几句牛逼话,到处去吹牛,那么我反倒有些失望。学习不要太目的化,你上了汉语专业的课,其中四分之三以上都是文学的内容,你不要想着听我这个课一定会学会诸如制造一颗原子弹的目的。你就老老实实心甘情愿地沉浸在浓郁的文学氛围之中,并在这个氛围中得到心智的启迪和审美的享受——这不好吗?要学会在美好的享受中有所得,而不要在辛苦的奔忙中在受罪的感受里所得甚少。作家不是教师所能“教”出来的,但是学者可以培养。文学是偏于艺术的学科,所有的艺术都不能作为祖传秘方加以私授。学者指向学问,但是做学问你也要有灵性。文学偏向艺术,你所学的文学能够激活你的生命,有什么学科如此接近人的生命?对比这所学校的主流:外语专业的学生——那些约略等于英国高小水平的学生——只要有个食堂,身体就能发育,但心智呢?思想呢?学校才不管呢。他们在18-22岁的黄金年龄段,所学的高小水平的知识,对他们思想的发育起到的是抑制的作用,你机械的重复某种你无法用来思考和感受生命的陌生语言,它就在抑制你思想的发育。跟人生关系近些的课程:文学、哲学——则会不断刺激、帮助你的思想成长,所以一定要调动你人生的经验来学习。文学不相信观点,重视经验。非文学专业的人容易形成“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思维关系,文学不然,文学中包含了一种更复杂的东西,说大一点是一种人生情怀。学习文学专业意味着你获得精神生活的可能性比任何一种专业都要大,拥有自己独立精神的可能性比别人要大。如此说来,你们是幸运的。不少同学在写诗,写诗是一种青春病,写诗并不一定能够通向文学创作的,写诗看上去容易,入门很难,很多人写了半辈子都混成“诗人”了其实还是门外汉。在所有文体之中,诗歌的专业性最强,写出来容易,但有可能不是诗,所以,写诗未必是通向文学创作的捷径。我以为,散文可能是一个比较好的突破口,因为散文的专业性最弱。在小说里,西方人已经寄寓了太多的人文关怀和人生意义,中国传统小说更偏向于民间艺术。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小说的专业性都很强。写小说要有某种绝对的禀赋:较强的叙事能力,小说就是叙事的艺术;诗歌是抒情的艺术,感觉要非常敏锐,甚至要有点神经质,对语言超级敏感。古老的戏剧,专业性也明摆在这里:戏剧是会话的艺术。散文,是最接近日常状态的文体,包括小品文、杂文、随笔、札记等等。散文的范畴很大,几乎所有的文学杂志都发表散文,还有青年妇女杂志、日报晚报副刊,都发表散文,你想想散文使用的范畴有多大,散文对日常生活的渗透也很大。我们可以发现一个现象:一些业余作者或者非文学专家也能写出不错的散文,就因为它的专业性不强,可以作为你的突破口,说白了:你给你的作文中多增加一点文学性,向前迈一步,差不多就是散文了。大家不妨试试看。
观音在远远的山上伊沙文学课第五十
发布时间:2021-12-3 17:44:35 点击数: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