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看病就医是人民群众的刚性需求,提供医疗服务是医疗机构的基本职责。特别是在应急处置状态下,统筹好疫情防控和保障正常医疗服务,对于维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至关重要。记者从省新闻办获悉,围绕保障封(管)控区域人民群众的就医需求,太原市主要做好了四方面工作。
一是全面摸排,掌握底数。以社区网格为单位,在全市范围内开展6类特殊人群,即孕妇、新生儿、肾透析患者、肿瘤放化疗患者、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及行动不便人员的底数摸排和登记造册工作,动态掌握特殊人群底数及就医需求。
二是分类保障,定点救治。为全力做好封(管)控区域医疗保障工作,太原市制定了《太原市封(管)控区域内人员医疗服务保障方案(试行)》,针对不同类型患者就诊需求,确定了17医院。各定点医疗机构与封(管)控区建立协同工作机制,开通绿色通道,指定专人负责并24小时进行值班值守,全面做好医疗救治准备。
三是优化流程,闭环管理。对有外出就医需求的封(管)控区人员,由所属片区网格员联系包片医务人员评估,需要转诊到二、医院就诊的,由包片医院做好接诊准备,对接县(市、区)防控办安排专用转运车辆“点对点”接送,实行全程闭环管理。对心梗、分娩等需紧急救治群众,直接拨打急救电话,“点对点”医院。
四是分类施策,便捷服务。针对孕妇、独居老人、婴幼、残障人士等封(管)控区内的特殊群体,由相应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或临时医疗点开展健康巡诊,并主动提供送药上门服务。针对更广泛人群咨询用药、慢病用药等需求,医院、互联网药店以及拨打预约电话、开通服务热线等手段,充分提供相关服务。原则上,常见病、慢性病等患者不出封(管)控区,最大限度减少人员流动。
春节将至,为最大程度降低疫情输入风险,太原市对入并返并人员的管控政策如下:
1.14天内有高风险区旅居史的实施“14+3”(第1、7、14天各做1次核酸检测)集中隔离医学观察,14天内有中风险区旅居史的实施“14+3”居家隔离医学观察,14天内有中高风险区所在地市低风险区、有本土病例报告但尚未调整风险等级地市旅居史的实施“7+2”(第1、7天各做1次核酸检测)居家隔离医学观察。
2.对有陕西省西安市、天津市津南区、河南省安阳市、许昌市、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旅居史的人员,按照“填平补齐”原则实施“14+5”集中隔离医学观察。
3.对有天津市其他地区旅居史的人员实施“14+5”居家隔离医学观察。
4.从西安低风险区返乡的滞留人员和大学生,持48小时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和西安市当地街道办(乡镇)或开发区核发的离市证明,实施7天居家隔离医学观察。未持有的,将实施“14+5”集中隔离医学观察。
5.涉疫地区返(抵)并人员请第一时间与居住地的村(社区)联系报备,并携带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备查。太原市公路交通防疫检查站点和机场、火车站、长途汽车站等交通场站,均严格执行测温验码,查验涉疫地区返(抵)并人员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不能提供的,在第一落点进行核酸检测采样,并落实检疫信息登记。
入并返并途中,请广大群众做好个人防护,尽量避免多次中转和长时间停留,出行线路避开中高风险区,尽量不到人员密集场所停留,规范佩戴口罩,保持手部卫生和安全距离。
本报记者王旻
版式:李湉舒
山西法制报
原标题:《太原:疫情防控六类特殊人群如何就医?入并返并人员管控政策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