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晚报

您现在的位置: 西安晚报_晚报理念 > 晚报简介 > 在研究汉字的最初几年里

在研究汉字的最初几年里

发布时间:2016-3-25 22:48:44   点击数:

一个彻彻底底的哲学命题

例如汉字中的数字,很多人不能一一解释清楚,唐汉则说:陕西人一看就明白了,就是老陕们在集市上做生意数码子的手势

未及提问,唐汉先开口:“做汉字,我有一种特殊的感觉”严谨的学院派,大约很少会有人如此描述自己的研学心得但这句话让人联想到的另一个问题是,当代不少人内心的迷惘,正是缺了一种对所从之业的“特殊感觉”

傅强告诉记者,西方人的思维方式讲求客观和逻辑,会不断追问“为什么”,而唐汉从社会学、人类学的角度对汉字的解读,恰好满足了这一需求

数千年的文化中心地位,将浓重的文化根源意识植入了陕西人的骨子里

著名学者朱大可说,“汉字维系了中国文明的自我延续性汉字谱系,就是反观中国历史的最精确的西安晚报谨橱窗汉字所包含的东方思维方式——具象、隐喻(象征)和会意(指事),是中国文化及其传承的核心这种思维形态被熔铸在汉字里,令其成为种族灵魂的载体,以及最重要的民族精神资源之一,应被视为中国人的第一发明,其价值远在四大发明之上”

这不仅仅是出于一个骨子里浸透了黄土文化基因的老陕的地域观,更是出自对这份古老文化的尊重,“知道我们的文明从哪里来,才知道未来向哪里去”

一位著名作家讲过这么一个段子,在一家宾馆,几个外国人和一女服务员交谈,听不懂西安话,问怎么不说普通话呢?女服务员说:你知道大唐帝国吗?在唐代西安话就是普通话呀!

再例如天干地支,唐汉将天干解为构建商朝的十大部族的名称,每个部族均以最擅长的技艺或最得意的工具西安晚报记者李国发命名;十二地支则为胎儿降生的不同阶段的描述他用这二十二个用来计时的古老汉字,对数千年前社会中的几乎所有重要事项做了释读而仅仅为了弄清地支十二个字,唐汉访问过的妇产科大夫和老人就有十几个

唐汉说,训诂学解读汉字,大多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一个“仓颉造字”的传说似乎就概括了汉字的起源“汉字怎么可能是一个长了四只眼睛的人造出来的那么简单?它一定是先人在生活和生产的现实经验中创造出来的,一定与处于古代文明中心的黄河流域农耕文化密不可分!”

河南的一个老农告诉他,马从厩里出来总是昂着头,跳跃着的,而牛就是低着头的他由此而明白,“闯”字里头为啥是个“马”,而不是别的牲口类似这样,每个汉字都有一个鲜活的故事,西安晚报年订阅卡都有一段悠长的历史

弃商从文

唐汉说起这部即将问世的作品,不禁流露出一点点得意和喜悦而在傅强的记忆里,那是一段无比辛苦的日子两年前,傅强师从唐汉后不久,便跟随老师投入了重修说文解字的工作,“刚开始的时候,我没有一天要读二十万字的经历,眼睛生疼,原来还有一个助手连连喊着‘这样我就废了’,后来也退出了”

唐汉现在过着近乎标准的学者式生活:每天清晨一壶茶,然后开始读书、写作他喜欢做读书笔记,书斋里收藏了几乎所有的汉字研究著作

唐汉自此“从商界的纸醉金迷跳入学界的青灯黄卷”,这一跳已是十年

看唐汉后知青时段的经历,似乎一直与文化沾边,却无论如何与象牙塔内的学者相去甚远他在年近半百之际的选择令人费解:一个商人,为西安晚报广告代理公司何要穷经皓首地钻研文字学?

汉字学研究

中文一直被公认为世界上最难的语言文字之一唐汉说,事实上,汉语是最简单的,真正难的是汉字但根据传统观点,会将汉字作为语言的记录符号一起教授,并且采用随文识字的方法分散学习这样对于非汉语母语的人来说,要学的就是数千个构词单位,相对于26个英文字母来讲,太复杂了

完成了万余汉字的溯源考证之后,唐汉愈发醉心于从人类学和民俗学的角度,在小小的方块字里发现的整个世界

傅强说,他和唐汉目前正在致力于用西方语言学习最先进的词汇频级分析方法,根据可以信赖的语料库,编纂一系列有梯度、遵循汉字造字法、针对不同级别兴趣学习者的汉字教材群在一套科学理论的支撑下,系统培训汉字教师也成为可能“让西安晚报记者每个汉字教师都具有历史感、系统感,不再望文生义,不再夸张解释汉字,也不再武断地告诉学生汉字就是这样的,你记住就好让汉字教师队伍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精髓的先锋队”

汉字里蕴藏着最丰富的文化基因

2008年开始,唐汉花了2年多的时间编纂了一部五百万字的《说文解字大辞典》,“用逻辑学解构了一万余汉字”

在唐汉的心里,建汉字博物馆还藏着另一个理想,那就是证明汉字的科学性,以及在未来“符号文化”中的使命,为世界提供一处开放式的汉语教学基地因为,“汉字是人类共通的财富,汉字学是科学,其后应该站着整个人类,而不是某一个民族”

英国人亚当现在陕西师范大学做拓展培训老师,在认识唐汉之前,他已经在香港学了一年汉语,能说一些简单的词句2005年西安晚报客服电话,他与唐汉结识,跟着他集中学习了一年,后来断断续续地保持着联系如今,他说得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还时不时能冒出一两个陕西味儿的口头禅

前几年,唐汉的研究更多侧重于实物实证,做记者时攒下的丰富“人缘”,为他提供了极大便利听说哪里有甲骨、铭文,他便赶去看,因为有不少文化、历史界的朋友,他得以走进一些博物馆的库房,见到了许多外人难得一见的珍贵藏品,也极大丰富了他的研究左证出版界的朋友也纷纷为他搜集各类汉字研究著作,有的学术著作多年未再版,市面上找不到,热心的友人就索性让他待在某出版社的书库里挑选

而论及文化,语言和文字,是无可回避的民族文化之根

访谈中,唐汉并未提及其间清苦与艰辛,笔者只在《唐汉解字》丛书后记西安晚报数子《知我者谓我何求》一文的字里行间窥得一二衣带渐宽终不悔,这是“特殊的感觉”的力量

2001年,决定弃商从文之际,唐汉的生意正顺风顺水,因为想把白双法的《图说汉字丛书》改编成一部类似discovery的电视专题片剧本,他开始接触甲骨文,阅读大量关于汉字源流的书籍,从此一发不可收拾结果剧本没写成,唐汉却看出了传统汉字研究的许多“问题”,动了自己研究汉字的念头

十九、二十世纪甲骨文的出土和西方语言文字学的传入,给汉字研究提供了新的路径,学术界也对语言文字学的内涵提出了新的释读,但训诂的方法始终是文字研究的“正道”——治“小学”者注重的是书面材料的相互印证,东汉许慎一部《说文解字》千余年来被奉为圭臬

如今,唐汉的兴西安晚报刘辉趣更多转到了追寻汉字研究背后所蕴藏的人类文明探源上:“汉字几千年不灭,其中包含了最为丰富的文化基因”

外国人在陕西学习汉语是最佳选择

从甲骨文到金文,再到现代汉字,唐汉将汉字的发展也看做了一段“进化论”的历程,并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象形阶段、形声阶段和汉字符号阶段同时他认为,汉语的发音,多起源于拟声和行为伴随语,后又渐渐发展出物象指代等方式,这个过程,也与汉字历史的演进密不可分

在字义求证过程中,唐汉严格遵循逻辑求证的因果律,通过字根自证、字族自证和字音自证将汉字纳入一个音、形、义相结合的逻辑自洽系统

因此,唐汉选择的研究方法也是科学哲学式的:首先运用同一律,给文字明确定义,以厘清中国象形文字和图画、免费西安晚报电子版图腾、部落徽章之间的区别,使汉字学研究对象明朗化,从而最终找到汉字最小的意义符号——字根字根加上具有指示、表声等意义的字素和字缀,便形成了汉字的完整构造

唐汉的想法是将语言、文字的教学分开首先用拼音教说话,教会其基本句型、日常用语和常用动词等,建立起语言反射中枢再引入汉字,用系统组织的教材让学生系统识字,建立科学系统的汉字观,再转入大量阅读的随文识字这时候,学生已经有了利用字根分析生字和使用字典的能力,学习起来就很轻松

唐汉数次呼吁建立“汉字博物馆”,“几乎每一个汉字,尤其是初始阶段的汉字,几乎都是一种实物的摹绘,一幅生活场景的缩影代表着一套独立的宇宙观、思维方式和文化价值体系,代表着一种艺术传统西安晚报 软文和一个民族对世界的独立发言权”他希望有一个地方能够集中呈现它的魅力

唐汉是他做记者时取的笔名

在唐汉看来,传统的士大夫醉心文献考据,对普通人的生产生活缺乏切身体验八年知青,让他熟悉了黄土农耕的作业方式和自然节律,在西安晚报做记者,则让他有机会跑遍陕西全境,看各地风俗,交天下朋友,“我对黄土农耕生活太熟悉了,所以很多字我一看到就会联想起来:就是这么回事嘛!”

唐汉说,这个“我”字的本义才是秘密所在《说文》里说:“我,施身自谓也”但唐汉的解释是,“我”是一种刃部呈锯齿状的古代兵器上古社会,两队对阵时,首领会一边上下抖动斧钺,一边领头呼出“我、我、我”的示威发声,因而被借用为第一人称代词的意义,但其本义却有西安晚报奖“壮美”之义用在“峨”、“鹅”、“娥”、“蛾”等字中,除了表发音,就另有一层“大而美”的含义可表了例如,峨表达的是壮美的山川,鹅是家禽中体形大而美的……

传统的汉字学研究者通常将汉字视作记录汉语的符号唐汉却提出了质疑:“汉语有那么多种方言,东北话、四川话、粤语、上海话、客家话……各自都不一定听得懂,为什么一写汉字,大家都认得呢?”

唐汉一直有一个愿望,将汉字变为任何人都可以研习的学科将自己的汉字理论付诸实用,他首先想解决的是外国人学中文的问题

唐汉还希望将汉语汉字教学的主战场转移到陕西来:“汉语发音的源头一定在陕西,老陕说话都是气发丹田陕西方言算得上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陕西学汉语,文化起源、科学西安晚报专刊发音,绝对是最佳选择”

对于“主流”学界不同的声音,唐汉则显得相当坦然:“可以说我是一家之言,不尽完善,可以来质疑我,只要能经受科学的检验,大家都可以探讨、辩论”

他叫唐汉是一个由书商“转型”的学者曾经,他是西安晚报的一名记者,中文专业毕业,并在陕西农村有过8年的插队生活

同时,唐汉也认为自己是幸运的——近古的种种大发现为他提供了前人无法具备的汉字实证研究条件“许慎就没见过甲骨文,而在郭沫若时,甲骨极为有限,哪有今天这么多丰富的实物材料可供研究呢?”十万片甲骨,三百篇青铜铭文,成了唐汉学术之旅的起点——他从已经颇为成熟的金文入手,结合甲骨文,开始探寻汉字的秘密

在研究汉字的最初几年里,为了探究每个汉西安晚报碑林电话字的起源,唐汉除了看书、找文物,更多的时间会到民间去采访就像当年当知青和做记者时一样,和老人们拉家常,甚至亲身体验为了一个字,有时要跑上百里路

唐汉认为,汉语和汉字,尽管有着共同的发生器官——大脑,却是通过不同的通道将概念外化的,语言的信道是口耳,文字的信道则是手眼汉字从一开始就是用来表意的,让所有阅读者明白含义,至于读什么音,并不是重点因此,相对于汉语,汉字应该有着独特、独立的发生机制

有这么一个陕西人,他致力于用陕西方言研究汉语,坚信广袤的黄土地里藏着汉字起源的密码;他用逻辑学解构汉字,用自创的方法让对外国人来讲犹如“天书”般的汉字不再难学他说,学汉语,就应该到陕西来

“千万年前,一群翻越乌拉尔西安晚报经济专刊周山进入黄河平原的智者,利用周遭环境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从驯养动物,捕鱼采集,两性交合,到观察星宿,制造工具,礼仪乐曲,他们在独特地缘条件下形成的生存哲学,都可以在汉字里找到痕迹”

在唐汉眼里,汉字是一本生动的中国人生存和民俗记录史,是一套完整的人类农耕文化实验样本

例如“峨”、“鹅”、“娥”、“蛾”,为何会有共同的“音旁”呢?

在传统的形声字里,人们通常认为汉字的形旁所指的是字义,音旁所标的是读音而唐汉所指的字根,却与人们常说的偏旁部首并不相同换句话说,他所探究的,更多是通常意义上的偏旁部首对面的那部分汉字构建的奥秘

在他看来,自己应用逻辑学,将汉字学阐释成一种更符合现代学术研究标准,更容易被国西安晚报专题栏际研究者理解的系统在此之前,汉字研究都是以中国传统的类化和形而上的方式在进行,难以为世界学术圈接纳,而他的努力,实质上是真正使得汉字研究走向了世界,进入分化和形而下的研究范式中去

初见唐汉,光头,布衣,疏朗的一字胡,从无纺布兜里掏出用来“画字”的纸笔他名片上的身份是“北京涵芬楼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副总编辑”,据说,此职是应朋友之邀所任,媒体上则常见以“独立学者”、“汉字学家”称之

传统的语言文字学,自汉以后被称为“小学”,是音韵、文字、训诂以至书法几门的统称,是研习国学者不可回避的领域二十世纪的国学大师,如章太炎、王国维等,无不精于此

唐汉认为,在象形阶段,所有汉字的起源都遵循着以形表意、共性生活经验和09年元月西安晚报人本主义三大原则整个人类的生活经验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将汉字置于人类的生活经验范畴,学生就会更容易理解,还能够建立师生间的平等沟通,让不同的文化背景碰撞出火花“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没有夸张的传统汉字讲解,代之以平和、客观、逻辑的讲解,辅之以人类学、社会学分析,学生兴趣大增”

对唐汉而言,这部著作的付梓,标志着他的理论真正成熟,进入了全面的实践检验阶段,也意味着他对汉字的研读终可告一段落“基本把所有的汉字都解释完了,很多人一生都没有做完的事情,我用了十年,完成了”

在几乎穷尽式的数据研读过程中,唐汉发现,文字的产生离不开三个因素:人的概念类化能力,手眼配合能力,以及需求动力这就涉及人类思维这一终极问题西安晚报挂失声明,而诸如此类的问题并非文字学本身所能回答年轻时,作为一个记者,唐汉是个名副其实的“杂家”——他研读过哲学,又对科学深感兴趣,对西方学术传统甚为赞同这样的知识背景让他得以站在汉字学之外去看待这一研究领域:“汉字学研究从根本上不是一个语言学问题,而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哲学命题”

文/图 吴蕾蕾 本报记者 王保国

对汉字有特殊的感觉

有中文专业的背景,唐汉对这一学术源流并不陌生但象牙塔之外的经历给了他不一样的视角“我是记者出身,因此有了一种思维习惯,就是凡事讲求实证”

因此,在唐汉多部作品的序言或后记里,他均写下长长的致谢名单,记录所有给过他支持和帮助的人
皮肤白斑患者饮食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偏食会加重白癜风的扩散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ytshn43.com/wbjj/1708.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