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晚报小记者5月29日活动佳作摘选
半坡游记
西安铁一中初一小记者李佳原
文明始于自然,始于苍茫,始于荒野。
古有盘古开天辟地,炎黄共创华夏,仓颉造字,后羿射日。西安半坡文化也不失为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璀璨明珠。
何以牵回逝去的年时光,重览陶彩石熠?在那个神秘的新石器时代,人们用石块,动物骨骼,竹子木头和陶四类材料来制作生活用品。展馆中,用动物骨钻孔磨制的骨针,烧制的用于收割粮食的陶刀,用于纺织麻布的陶纺轮,缝制兽皮前用来刮去兽皮上脂肪的陶锉,无一不让人讶异与远古人类的智慧。其中的人面鱼纹彩陶盆,以其精致神秘闻名,对于其图案有三十多种解释,以图腾象征,祖先形象,权利象征,巫师面具最为著名。兽牙饰品,贝壳项链,磨制骨针,无一不体现祖先早在新石器时代的爱美心,虽然隔着玻璃展板,可远古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与信心却不得不让人为之惊叹。
何以牵回逝去的年时光,重闻粟米醇香?祖先们的食物主要来源于农耕与打猎。农耕是较为先进的获取食物途径,人们靠点穴下种来种植粮食。什么是点穴下种?是先坎一片森林,等树桩枯干,用火江树桩烧成灰烬,再把灰烬翻进土壤里,然后播种。从目前出土的文物可以看出,当时人们主要种植粟,白菜,芥菜等。打猎经过较为漫长的时间推移,也有了许多灵巧的方法。如织网捕鱼蚌贝壳,用带有尖钩的鱼钩钓鱼;用石球攻击动物的腿部以活擒饲养,以便需要时食用,也正是这种方法,使半坡人类较早驯化了犬类。
不得不为我们的半坡文明带上一个叹号!
半坡遗址博物馆游记
铁一中出一小记者高艺嘉
星期天,我们西安晚报小记者团来了一次穿越年时空的旅行----游览半坡遗址博物馆。
这里,是中华民族文明的起源,是人类智慧的生动展现,是华夏大地生命的见证。
我们先进入的是展馆大厅,这里陈列着发掘出的半坡文物。
半坡人民居住于浐河的二级阶梯上,那里西邻浐河,东有白鹿原,南面则是绵延不断的秦岭,生活自然条件十分优越。他们有着不同于其他生物非凡的智慧。他们会使用磨制石器,会制作精美的日常生活用品,会烧制陶器。他们耕种、渔猎;他们饲养、采集。这些是他们重要的食物来源。
半坡人民的精神世界也的确富足了。他们有了爱美之心,懂得用动物骨头做项链,做骨笄盘起长发。陶器上有了各种花纹,指甲纹、锥刺纹、泥片贴柱等等数不胜数。陶器上的鱼纹从具象写实到抽象简化形成纹路,体现他们的思想越来越深邃。他们甚至还有了数列和几何的概念。半坡遗址仍有一些未解之谜。那些自主发明的刻画符号是什么意思?人面鱼纹究竟是权力象征、祖先形象,还是他们的图腾、巫师的面具或外星人的形象?这些都有待人们思考探索。
接着是遗址大厅,映入眼帘的是一座超大的挖掘出来的半坡遗址历史现场。
半坡人懂得祭祀、储存食物和工具、墓葬。他们的房屋,多种多样,有半地穴式和地面式;他们的大围沟,如现今的护城河保护他们的领地;他们的连通灶,能保存火种,也是集体吃饭的地方。
尖底瓶,是他们智慧的重要见证。绳子一穿,横放在水面,几秒钟的工夫,水就能自动打好,倒过来竖在水上,一提就走。老师带着我们去亲身体验,果然是自动打好,无须外力。遥想在那远古时代,能够发现并使用这一先进的工具,是多么让人为之惊叹。
半坡文明璀璨辉煌,值得我们去参观学习。历史永远充满未知,探索它才会有更多乐趣。相比较无聊幼稚的虚拟世界,我们是不是更应该了解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呢?
半坡博物馆游记铁五二小二年级小记者刘一诺
5月29日是个星期天,晴空万里,我和其它西安晚报小记者们去参观半坡博物馆。
我们乘坐大巴车,来到灞桥区西安半坡博物馆。他的大门像一个简单的三角帐篷,上面写着“西安半坡博物馆”。为什么叫半坡博物馆呢?因为半坡博物馆那里以前是一个半坡村,村里保存着一座多年前的村落遗址。半坡人给中国最大的贡献是:让以后的中国人有了房屋住;有了衣服穿。半坡村时的房屋名叫半地穴房屋,是中国最早的房屋。当时的衣服名叫麻衣,是中国最早的衣服。半坡村里的男士脖子上戴着野兽的牙齿,女士戴着贝壳。当时是母系社会,女人当首领,带领大家捕猎、种菜、生火等。我们发现了当时的大白菜种子,说明当时就有大白菜。我们还发现了尖底瓶,人们用它打水,把它放到河里,等到它立起来后就用绳子拎起来。半坡人好聪明啊!
关于半坡博物馆,还有更多有趣的事情,请大家自己到半坡博物馆参观体验吧!
上期佳作见报的小记者名单为
铁一中小记者郝敏喆《去西安以东》
高新二小小记者王思允《半坡博物馆游记》
于年5月31日在西安晚报10版刊登,请小记者注意查看
请查看5月31日西安晚报10版,
上期小记者精彩内容等你读哦!
·END·
北京看白癜风哪间医院效果好北京哪治疗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