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生命与文学的思考
文/高 鸿
文学是强人吃的一碗饭
因为文学而相聚,因为文学而结缘,因为我们相信,文学依然是神圣的!
近几日,读了文艺评论家史飞翔文章《残忍的文学》,颇有感触。作家高建群在一次研讨会上说过这样一段话:文学是强人吃的一碗饭。在文学的道路上横七竖八地倒下了不知多少条汉子。“文学是强人吃的一碗饭。”很多天以来我一直在琢磨这句话并近而在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让一个人用全部的时间、经历乃至命运去赌一件虚无缥缈的事情值不值,还有我们究竟该怎样来认识文学?
陕西作家的吃苦精神在全国那是出了名的。就说高建群本人吧。他的《最后一个匈奴》光是酝酿准备就用了10年,创作用了一年零10天。为了写这本书他忍受了常人无法忍受的苦难。在一年多的创作过程中他抽了多条烟,瘦了13斤肉,掉了三颗牙齿,丢掉了工作。高建群是如此。陕西的绝大多数优秀作家莫不是如此。路遥、邹志安、陈忠实为文学以至于献出了生命。至于那些“出师为捷身先死”的更是不计其数。
我想像不出世间还有什么能比文学更残忍的事情来?
文学是个献身的活。一个作家能不能成名,成多大的名,是充满着变数、也充满着偶然的。文人相轻。一个作家要叫响文坛、留名文学史说到底是要靠他的作品说话的。今天你写出了一部小说,读者和市场接受了、认可了,于是你一夜成名。但是很快你就可能被人忘记,因为有人写出了被你更优秀的东西。假使你要保持住你的名声你就只能写,写,写,永不停顿、不断超越。但是创作又是何其的艰难。尤其是在境界的层面上那更是一步一重天。你要超越自己,还要超越别人,你的身后永远有一只“狼”在追赶。这就是今天作家们面临的处境。
蜚声世界文坛、以“铁汉子”著称的写《老人与海》的美国作家海明威,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但海明威像他的祖父和父亲一样选择了自杀。年7月2日,海明威用自己的猎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整个世界都为此震惊,人们纷纷叹息这位巨人的悲剧。中国有句古语叫”江郎才尽“,再也写不出超越自我的作品,自杀也许是海明威最好的选择。
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土耳其文坛巨擘奥尔罕·帕慕克说过,文学需要“耐心和固执”,作家是“一个自闭于斗室的人,坐在桌边,并且孤独地,诉诸于内在……以求用文字创建一个新世界”。
文学又是一条孤寂的遥遥无期之路。作家并不是你想做就可以做的。只有人群中那些最强、最勇敢、最坚定、最能忍受孤独与苦难的偏执狂和绝望者才有可能成为文学上的胜利者。
生命的价值
岁月沧桑,秋去冬来,在飒飒寒风中,我不由得想起了年11月以43岁的盛年早夭的路遥。时光已逝,然而路遥的作品魅力未减,路遥的人格精神仍然受到无数人的敬仰;但也人有认为路遥太亏了,太划不来了。究竟应该怎样看待这一问题呢?
有人说过,获得茅盾文学奖的是拼命哩,第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周克芹、莫应丰50岁出头即早逝;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得主路遥更是为此耗尽了心血和精力,路遥可以说是一位烈士,死在战场上。
的确如斯,路遥的英年早逝给人留下太多的思考空间。按一般的价值取向,人的生命价值高低取决于个人对社会的贡献,这一点路遥是受之无愧的。
路遥的作品品位高,影响大。路遥是视文学为生命的作家,美国作家福克纳呼吁:“作家的天职在于使人的心灵变的高尚,使他的勇气,荣誉感、希望,同情心和自我牺牲精神------这些情操正是昔日人类的光荣------复活起来,帮助他们挺立起来。”路遥也正是和其他著名作家一样,不断用自己的作品丰富着人们的生活,从《人生》到《平凡的世界》,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是何等壮阔的的场景。虽然路遥离我们远去了,但其作品所蕴涵的内容,永远没有了结。一切伟大的作品本质上永远是未完成的,它的诞生仅仅是生命的开始,在今后的漫长的岁月中,它们仍在世世代代的读者心中和文化史上继续生长,不断地被重新解释,成为人类永久的精神财富。
路遥具有永不满足的进取精神和自愿献身文学的奉献精神。世间三百六十行,行行都需要进取和奉献的精神。路遥崇拜哟柳青,便有了与柳青类似的文化苦旅。《人生》出名后,又耗费六年心血,建构起百万字的艺术大厦《平凡的世界》。而此时的路遥却因为过度劳累元气大伤,似乎嗅到了某种招呼,回趟陕北,安慰一颗孤寂的心。
路遥在《早晨从中午开始》中说:“作家的劳动绝不是为了取悦当代,而更重要的是给历史一个深厚的交代。”“一个人要是停留在自己的历史而不能再前行,那是极为可悲的。”
常人最企望的有两件事:爱情的美满和事业的成功。而路遥呢?创作完毕,身体一直欠佳,家庭不睦,病痛、孤独交织在一起,最终使这一位年富力强的作家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路遥的英年早逝给人留下无穷的惋惜之情。叹息之余,我又想:假如价值观念以捍卫生命为界定,那么路遥的英年早逝我们又该如何认同呢?我认为生命的价值不仅在于数量,并且更在于质量。于前者,路遥不如很多人;于后者,他则大大超过了很多人。因此,他的生命虽然短暂,但却是光辉而最有价值的。
文学的尴尬
天下文字是一家,天下文字一家亲。
年6月的一个周末。我幸运地参加了陕西省作协商洛体验采风与丹凤文学作者座谈会,近距离聆听了省作协采风团大家们的精彩演讲。在会上,著名女作家杨莹说了一件事叫人记忆深刻,她说:”一次文艺座谈会上,当年西北大学同学现在大名鼎鼎的作家贾平凹对她说,是他把老同学引上了一条不归路。”60多岁的女作家杨莹讲到精彩处,激情四射,光彩照人。
网上一位叫汐颜的朋友圈里晒了段文字:“在美国,你发表一个五千字的短篇小说,稿费大约一万美元,折合人民币六万元。在中国,你发表一个五千字的短篇小说,稿费大约是六百元。和美国相差一百倍。所以,我说在中国,写作的人都是没有本事的人,明知道写作不赚钱,还在写,你说你是不是蠢到家了?再说,你不停地写,究竟有个人愿意看?有几个人认真地看?究竟唤醒了几个人?”
目前,只有贾平凹几个为数不多的大作家能够靠稿费养活自己,而其他人,除了浪得一点虚名之外,写作仍是个出力不讨好的赔本买卖。
所以,我倒宁愿人们将文学当成一种精神而非手段,当成一种爱好而非职业。与文学的大众化相比我更相信:文学是少数人的事情。还有,我也不赞成“文学是愚人的事业”这一生硬的说法,
爱好无是非。今生最大的错就是爱上了不该爱的文学。写篇文章图个乐,干一点自己喜欢的事情,快乐一天天。这不是钱不钱的事情。眼下,不打牌不赌博就是给自己发福利。
锻炼、读书、写文章,平淡的日子因为文字而靓丽。
生命诚可贵,文字情趣高。若为自由故,两者不可抛。
当然,生命毕竟是可贵的,路遥的精神是可贵的,但英年早逝却是十分可惜的。因此中青年作家作为文艺创作中主干力量,社会应该从各方面给他们更充分的
白癜风医院治疗哪里好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