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金上京遗址
外面的雪越下越大,听万权兄的父亲讲这是十几年来哈尔滨入冬以来下的最大的一场雪。虽是寒冷,但感到非常的幸运。
哈尔滨阿城区城南的金上京遗址,在这之前从未听说过。万权兄说,阿城就是金上京会宁府的所在地。我一下恍然大悟,同时又觉得自己太孤陋寡闻了。公元年,完颜阿骨打定都会宁府,这是我不可能忘记的时间、地点、人物。完颜阿骨打行在白山黑水间,开创了大金年的基业。年后,女真后裔努尔哈赤在沈阳定都,国号后金。后经历太宗,世祖迁都北京,改国号清,成为中国最后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纵观中国历史年以上的大一统朝代只有汉、唐、明、清四朝。有清一代年,并且开创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盛世,康乾盛世。这四朝中,只有清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纵横这五百年,女真族不容小觑。
由于阿城是远郊区,万权兄怕我找不到便特意请假一同前往。阿城的金上京博物馆里陈列着许多的文物和图片,介绍金和女真族的历史。展柜里的铜坐龙吸引着众多游客,也是讲解员重点讲解的文物。这也是之前万权兄多次跟我提及的,1年国家邮政曾发行龙文物邮票一套,其中一枚就是阿城的铜坐龙。它的独特性就在于它是坐立的龙,铜坐龙是金代早中期皇室的御用器物。龙取坐姿,左前肢高举,与左后肢间有腾云相连。右前肢着地,与右后肢相接。尾部翘起外卷,前肢长鬣突出于肩部之上,与头上卷鬣及后扬的长鬣相映。在展厅中,有一组图片介绍完颜姓氏的迁移后后代。在展柜中看到一份介绍完颜氏后裔迁徙和后代现生活地的报纸,清晰的看到报纸的版名为晚报西部,再仔细一看竟然真的是兰州晚报。阿城完颜氏在被元灭之后迁徙到了甘肃平凉泾川县的完颜村,八百年他们仍保持着族群的生活习惯。这个展柜,一下拉近了我和阿城的距离。从博物馆出来,去完颜阿骨打墓和金上京遗址都需要步行,而且不在一个方向。郊区的温度比市区低,风力也比市区大。万权兄让我选择只去一个,我不加思索的选择去遗址。因为国内各种帝王陵墓去过不少,也不在乎这一个,事实证明这个选择是对的。穿过一座村庄,皑皑白雪格外的刺眼,此刻大雪片又开始刮起,想起万权兄父亲说的,哈尔滨已经好多年没下这么大的雪了,顿时觉得这一次自己来着了。这一片雪地就是金上京遗址,夏天是菜地和草地,远处隐约能看到两块碑和残败的城垣。想想当年金戈铁马的阿骨打在此兴建的上京都城,在八百多年后的今天这里一无所有,让人不得不感叹朝代的兴亡。这里很安静,村子里的人在这样的天气一般不会出来,偶尔出来一个人看着我们问道你们是干什么的?我们说是来看上京遗址的,村民摇摇头说有啥看的,就那两块碑,啥也没有。万权兄问我,我们还过去吗?我说都来了,必须过去。可是我们谁也没有想到积雪是那么的深,自以为我的登山靴很靠谱,殊不知到了这里根本发挥不出任何作用。积雪沁入鞋中,整个小腿和脚都冻的失去了知觉。我们一步一个脚印的向目的地走去,一辈子都难以忘记踏着厚厚的积雪寻找金上京遗址的刺激和透心凉。当看到碑的那一刻,我们不约而同激动的说找到了,就是这块碑。没有人理解我们此刻的那种喜悦之情。我索性在这雪地打起滚来,早已忘记了我怕冷的这一习惯。
金上京会宁府
这是我二十二年来见的最大的一场雪,也可能是此生无法超越
据史书记载,太祖阿骨打称帝时,只设毡帐(称皇帝寨),晚年始筑宫殿。金太宗天会二年()始建南城内的皇城,初名为会宁州。金太宗建为都城,升为会宁府。金太祖完颜阿骨打伐辽途中病逝后,在其弟金太宗吴乞买执政时期,营筑并迁都城于皇帝寨西侧的金上京会宁府,即历史上所称谓的“大金国第一都”。灭辽吞宋及迁都燕京、入主中原大业都在这第一都里完成。天眷元年()八月,金熙宗以京师为上京,府曰会宁,开始有上京之称。皇统六年()春,仿照北宋都城汴京的规模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扩建,奠定了南北二城的雏形。贞元元年()海陵王迁都于燕京,正隆二年()削上京之号,并毁宫殿庙宇。金世宗大定十三年()七月,又重新恢复了上京称号,成为金朝的陪都。大定二十一年金世宗复建上京城。两年后,又内外砌青砖。清初,此城砖石砌筑的城墙外表保存尚好,后“城之楼堞”为阿勒楚喀副都统拆运去建筑阿城(今县治),遂毁。
没有时间了,在阿骨打陵址路牌前留念
找到这块碑,实属不易
回去的途中,沿着我们来时的脚印走回显得是那么的平稳。回头看看我们留下的脚印,走过的路,想起鲁迅先生写下的:世间本无路,走的多了便成了路。这个冬天,应该也只有我们来过。
这个冬天,也许仅有我们留下的脚印
二
大明宫遗址
大唐,这是一个让中国人足以骄傲的王朝。
西安市北郊龙首原上的大明宫,始建于公元年,建设初衷是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时期为其父李渊修建的避暑行宫,但由于李渊的溘然长逝而被迫停工。公元年,唐高宗李治下令将其扩建,大明宫不再只是一座离宫别殿,而是作为大唐帝国威严象征的正式皇宫出现,是唐王朝最为显赫壮丽的建筑群。宫墙周长约7.6公里,四面共有11座门,已探明的殿、台、楼、亭等基址有40余处。从高宗时起,唐朝历任帝王多在此听政,是二百余年间唐代的政令中枢所在。唐昭宗乾宁三年(年)大明宫被大火焚毁,曾经唐帝国的政治中心由此变为废墟沉寂了近千年。
复原的含元殿
年~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遗址进行考古勘察和发掘,年~年进行了重点发掘,初步弄清、复原了大明宫遗址。7年10月,西安开始建设大明宫遗址公园,大唐盛世在沉寂了千年后又一次获得了新生。遗址公园是故宫面积的4.5倍之大,除将遗址基座等保留、复原外这里已经开辟成为一处城市公园。含元殿遗址,曾是大唐王朝最高权力的象征。含元殿是当时唐长安城内最宏伟的建筑,是皇帝举行重大庆典和朝会的地方。殿前东西两侧有翔鸾、栖凤二阁和通往平地的龙尾道。实测殿夯土台基高3米多,东西长75.9米,南北宽42.3米,面阔11间,进深4间,各门宽5.3米,此殿是大明宫的正殿。在台基东西两旁各有一条廊道遗迹,分别伸向东边的翔鸾和西边的栖凤二阁。
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是7-10世纪丝绸之路东方起点都城的宫城遗址,位于亚洲东部关中盆地、唐长安城遗址北部,是丝绸之路鼎盛时期东方起点城市唐长安城的代表性遗存,见证了东方农耕文明发展鼎盛时期帝国的文明水平及其礼制文化特征,见证了唐帝国对丝绸之路鼎盛的重要推动。
世界遗产大明宫
三
未央宫遗址
大明宫向西,西安市西北约3公里处。在大唐王朝建立的年前,这里屹立着一座气势恢宏的皇家宫殿-未央宫。
公元前年,汉七年,丞相萧何主持在秦章台基础上修建未央宫。未央宫在西汉以后是新莽、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等七个朝代的理政之地,唐代也被划归为禁苑的一部分,使用时间达多年。这里有中央政府最早的图书馆和档案馆的石渠阁,存放文史档案和重要典籍的天禄阁。未央宫毁于西汉末年战火,公元年,唐武宗对未央宫进行大规模修葺,也是历史上最后一次对未央宫的修葺工作。
清明时节的雨总是断断续续不停的下着,为了这未央宫遗址,不得不继续前行。打车去遗址,司机也不清楚具体在哪里,开着开着便没有了路。司机搪塞着说就是这里了,前面路挖断了,你只能自己走过去了。下车才发现,这里根本就没有路,谈何挖断?询问路人未央宫遗址在哪里,他们冷笑的看着我说就是这里了,里面很大,啥也没有。说过谢谢,我便继续前行。几日的雨,让这乡间小道更加泥泞不堪,为了保护遗址,政府早已将这一带的村民搬迁。留下的,是一眼望不到边的荒草地。雨越下越大,穿行在这一片“无人区”中已经没有了方向。远远望去,有一处建筑,便拼命向前行。一路泥泞和虚土,时而会有要下陷的感觉。雨天,即使是再快的速度,在这片区域也穿越了近一个小时。离建筑越来越近,清晰可见上面写着: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文物局。这种喜悦真的是溢于言表,算是看到了希望。工作人员告诉我走错路了,从正门过来都有铺好的石子路根本不可能从荒地里穿过。他又热情的把我带到大路上,告诉我前殿遗址怎么走,回程怎么走。由衷的感谢这位工作人员。
难得的路牌
为了寻找到遗址付出的代价
前殿是未央宫的主体建筑,居全宫中轴线南端夯土台基北部,至今残高达15米,南北长米,东西宽约米,有前、中、后三大殿,是利用南北向的龙首原丘陵修建的高台建筑。台基由南向北分为三层台面,中间台面是大朝正殿,凡皇帝登基,朝国群臣,皇家婚、丧大典大礼等均在此殿举行。前殿两侧有东厢、西厢;北部还有宣室殿和皇帝下朝后所居的非常室,以及清凉殿、温室殿等等。未央宫是明清紫禁城的七倍之大,据说这曾是西汉王朝长安城最高的地方。站在前殿遗址的高台上,整个未央宫遗址一览无余。谁能想到,两千年前张骞从这里一个不经意的出发,一段不被人看好的行程,竟然影响了后世千年。高台之上,天突然放晴,雨停了。也许,这是对我最大的奖励吧。
遗憾是未能找到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志牌,但这都不重要了。慢慢的向南宫门走去,远远望见一个长方形的夯土,我确信这就是我要找的标识牌。未央宫遗址走的很艰难,惊喜也留到了最后。霸气的夯土上写着: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并有“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世界文化遗产标识。夯土的背面写着一段话:
汉长安城是中国古代西汉帝国(公元前2世纪-公元1世纪)的都城,始建于公元前年。其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西北郊渭河以南的台塬上,南屏秦岭、西临皂河、北临渭河。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未央宫作为西汉帝国都城最重要的宫殿,是汉帝国的权力中心,位于汉长安城内西南隅,始建于公元前年。未央宫宫城平面近似方形,东西长约米,南北宽约米,总面积4.8平方公里。宫城居中位置为主体宫殿建筑群-前殿,是建于同一台基上的一组高台建筑群。前殿以北有椒房殿;西北有少府、中央官署等官署建筑。宫城西南部分为皇宫池苑区、有沧池等遗存。宫城北部分布有皇室的文化建筑天禄阁、石渠阁等。宫城外的西南侧分别为汉长安城的西城墙和南城墙,城墙外侧发现有壕沟、城外道路等遗存。西城墙和南城墙上与未央宫关系紧密的城门有三座,分别为直城门、章城门和西安门。
找到这里,着实不易
看到希望了
《汉书。高帝纪》载,汉高祖七年,“萧何治未央宫,立东阙、北阙、南殿、武库、太仓。上见其壮丽,甚怒。谓何曰:天下匈匈,劳苦数岁,成败未可知,是何治宫室过度也。何曰:天下方未定,故可因以就宫室。且夫天子四海为家,非令壮丽之以重威,且之令后世有以加也,上说。自栎阳徙都长安。”由此可见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以其宏大的规模,居中的大型主殿及其周边各类建筑,揭示了中华统一帝国早期曾借助营建大型城市形象,以彰显帝国权势的城市文化特征。
汉长安城和与古罗马城分别代表东西方两大帝国中心,未央宫作为西汉通西域的决策和指挥中心,见证了汉帝国为积极寻求对话与交流,促成“丝绸之路”这一人类长距离交通和交流的文化线路之缘起。
四
汉魏洛阳城遗址定鼎门遗址
对于丝路东起点,一直是个争议的话题。年6月22日中、哈、吉三国联合申报的陆上丝绸之路的东段“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成功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共有22处遗产点入选,而最东端的遗产点,就位于洛阳城。
洛阳城共有四处遗产点入选。此行,探寻的是定鼎门遗址和汉魏洛阳城遗址。
寻找废墟下的辉煌,不是一件易事。那年寻找未央宫遗址,在下着雨的泥地里走了一个下午,为的就是看一眼遗产碑。汉魏洛阳城遗址,是中国22处遗产中唯一的都城遗址。从白马寺打车前往,司机把我拉到一片废墟停下,说这就是遗址区。整个复原工程还没完工,周围都有铁丝网围着不能参观。这就是废墟一片,什么也没有,旁边的李密城也是如此,都是不对外开放的。我只好站在原地遥望,我想这遗址定有可参观的区域,司机只是不知道就这样搪塞我,带着遗憾离开这里,也只好让司机在汉魏洛阳城遗址指示牌停下来照相。忽然眼前一亮,路边有一块碑,上面清晰可见文化遗产标识,便飞奔而去。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要放弃前寻找到了。标识牌旁边是一条石子小路,前面有一开着的铁门,门里立着两块碑,继续狂奔果不其然,上刻汉魏洛阳城遗址。汉魏洛阳城遗址是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的都城遗址,位于隋唐洛阳城的东侧,丝绸之路的东起点。史载公元年,罗马帝国国王安敦派使者来到汉魏洛阳城,朝见汉桓帝,标志着丝绸之路最东端与最西端直接交往的开始。汉魏洛阳城始建于西周初年,废弃于唐初,前后延续使用近年。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等朝代先后以此作为国都,都城史长达年以上。
正在复原的汉魏洛阳故城
相比汉魏洛阳城遗址,隋唐定鼎门遗址好了许多。由于位于市区,且在原定鼎门遗址的基础之上,便建成了定鼎门遗址博物馆。定鼎门是隋唐洛阳城外郭城正门,位于隋唐城中轴线上。公元年,即隋大业元年,为进一步控制关东和江南地区,隋炀帝杨广敕命营建东都,每月征发全国工匠万人。公元年年初,一座规模宏大的都城拔地而起,这就是当时的东都—洛阳城。自隋炀帝迁都至此,隋炀帝迁都洛阳,成为第一个通过定鼎门的皇帝。该城作隋都15年,相继为唐、后梁、后唐、后周等朝代的都城,武则天称其为神都,后人称其为隋唐洛阳城。之后,定鼎门相继被唐、后梁、后唐、后周和北宋定为外郭城正门,直到北宋末年,才逐渐废弃。9年10月30日上午,全国大遗址保护重点工程—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博物馆正式开馆,标志着我国古代沿用时间最长的古代都城城门遗址再次重生。一座中国沿用时间最长的古代都城城门,在地下沉睡千年之后,终于“再现”地面。
定鼎门遗址
小孩白癜风早期症状北京白癜风最好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