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晚报

您现在的位置: 西安晚报_晚报理念 > 晚报简介 > 白鹿原上现悲歌,著名作家陈忠实去世

白鹿原上现悲歌,著名作家陈忠实去世

发布时间:2018-5-29 15:53:30   点击数:

今晨7点40左右,《白鹿原》作者陈忠实,因病在西安去世,享年73岁。

陈忠实年生于西安市灞桥区,年初发表散文处女作,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已出版《陈忠实小说自选集》三卷、《陈忠实文集》七卷及散文集《告别白鸽》等40余种作品。《信任》获年全国短篇小说奖,《渭北高原,关于一个人的记忆》获-全国报告文学奖,长篇小说《白鹿原》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在日本、韩国、越南翻译出版。曾十余次获得《当代》、《人民文学》、《长城》、《求是》、《长江文艺》等各大刊物奖。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作协主席及西安工业大学陈忠实文学研究中心主任。为陕西省作协名誉主席。

《白鹿原》是陈忠实的代表作。该小说长达近50万字,是陈忠实历时六年艰辛创作完成的。

这部长篇小说以陕西关中地区白鹿原上白鹿村为缩影,通过讲述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表现了从清朝末年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变化。

年,该小说获得中国第4届茅盾文学奖。该小说也被改编成同名电影、话剧、舞剧、秦腔等多种艺术形式。

一部《白鹿原》,使陈忠实成为文坛炙手可热的大作家。著名学者范曾对《白鹿原》推崇备至,他称陈忠实完全可以和世界一流作家相媲美。国外一些评论家认为,陈忠实一点也不比某些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逊色。

喜爱赵树理做起文学梦

年6月,陈忠实出生在西安市白鹿原南坡的一个村子里,父母都是地道的农民。白鹿原在历史上就颇有名气。原是从平地拔地而起的,原上一马平川。东头是蓝田遗址,西边是半坡村遗址。白鹿原从历史上可以追溯到很远,最早见于周朝。据史书记载,那时原上因有白鹿出现,乃祥瑞之兆,故称白鹿原。到了西汉时期,白鹿原这一名字逐渐被霸陵原取代,其原因是汉文帝陵墓修建于此。再后来因大将军狄青常年屯兵于此,后世又多称为狄寨原。狄寨原这个名字被人们一叫就是上千年。说到这里,陈忠实先生以一种自信的口吻说:“直到我的小说《白鹿原》出版后,白鹿原这一已被我们当地人疏远了两千多年的名字,才被重新叫响。”

陈忠实的祖辈虽然是农民,但算得上是耕读之家。他的爷爷曾是一位私塾先生。陈忠实从小对书就有一种莫名的情结,从内心深处感到书是一个好东西。陈忠实的父亲喜爱读书,在村里算得上是个文化人。他十分重视对儿子的文化教育,使陈忠实小小年纪便受到文化的熏陶。

陈忠实和哥哥都在霸桥中学上学,尽管当时学费不多,但对于陈忠实的父亲来说,已经是个很大的负担了,因为家中太困难了。年,刚上初中二年级的陈忠实,家中生活遇到了很大的困难,父亲已经难以供两个孩子都去上学了。于是,父亲和陈忠实进行了一次推心置腹的谈话,意思是让陈忠实先休学一年,以实现一年后让他的哥哥去投考师范的愿望。当父亲告诉他让他休学时,十四岁的陈忠实顿时感到大脑一片空白,这太出乎意料了。对于那些不愿上学的学生,这应是一件好事,但陈忠实热爱学习,喜欢上学。懂事的陈忠实没有哭闹,他尽量把痛苦埋在心底,但泪珠还是从他的双眸中滚落下来。陈忠实去学校呈上了休学一年的申请书,又十分虔诚地向老师鞠了一个躬,然后离开了他心爱的学校。

休学一年,陈忠实的思想轨迹发生了变化,他对人生对未来有了新的思考,对生活有了新的理解,思想也成熟了许多。复学后不久,陈忠实鬼使神差地爱上了文学。陈忠实与文学结缘还得益于赵树理。在一次语文课上,老师向学生讲述了赵树理的短篇小说《田寡妇看瓜》,陈忠实感到很新奇。感到一种浓郁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他感到很惊讶,赵树理居然把农村生活和农村人物写得这么生动有趣,语言又诙谐幽默。他在农村的种种见闻顿时浮现在脑海中。像赵树理书中的生活我也有啊!既然这些东西都可写成小说,那我也试试看。于是,陈忠实便在作文课上模仿赵树理一连写了好几篇小说。其中,有一篇名叫《桃园风波》,是描写农业合作化过程的人和事,有三四千字,写了大半个作业本子。他还给文中每个人物都起了绰号。这篇作文得到老师的高度评价,给他写了两张纸的评语。这对于陈忠实是个莫大的鼓舞。

一颗文学的种子开始在陈忠实的心灵中发芽了。这时的陈忠实开始热衷于阅读文学作品。到高中后,陈忠实和同学中的文学爱好者一起,成立了一个新芽文学社,并出版文学墙报。一时间,在学校里形成了一股文学热,这时的陈忠实也开始做文学梦了。

高考落榜命运转折

年,陈忠实参加了高考,未曾想在班里学习成绩位居前三名的陈忠实落榜了。名落孙山的他痛苦不堪。他本来有一个从大学中文系到职业作家的梦想,随着高考的落榜,化作了泡影。一段时间内,陈忠实郁郁寡欢,内心痛苦到了极点。如果当时陈忠实不休学一年,以他的学习成绩,考上大学基本上不成问题。因为就是从他考大学那一年,高等院校大幅度压缩了招生名额,这也改变了陈忠实的人生轨迹。

看到儿子精神如此压抑,陈忠实的父亲也暗暗为儿子担心,担心把他“压”出病来。于是父亲问陈忠实:“你知道水是怎么流出大山的吗?”陈忠实漠然地摇摇头。父亲和缓地说道:“水遇到了大山,碰撞一次后,不能把它冲垮,不能越过它,就会转弯,绕道而行,借势取径。记住,困难的旁边是出路,是机会,是希望!”这段话使陈忠实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心中的块垒顿时一扫而空。此后,陈忠实那颗抑郁的心开始变得坚强了。他摆脱了因高考落榜给他带来的精神枷锁,开始了一种全新的生活。其实,父亲在开导儿子时,心中也隐着一种痛,他后悔当年让儿子休学。但那也是一种无奈啊!陈忠实的父亲在生命弥留之际曾对儿子说过这样一段话:“我做了一件对不起你的事,那就是让你休学,那一年休学,就耽搁了你二十年。”听到父亲从微弱气息中说出来的话语,陈忠实如万箭穿心,十分难过。他当时确实曾埋怨过父亲,不过后来随着事业的成功,早把这件事淡忘了,可父亲却记了一辈子。陈忠实觉得,应当感到愧疚的不该是父亲,而是自己。

那时陈忠实人是留在农村了,但他的心还在悬着,总感到上了这么多年学,当农民心有不甘。后来,陈忠实做了村里的民办教师,这个职业是公社给他安排的。当时能做一位民办教师,对于陈忠实来说,已经是很荣幸的了。因为不用去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了,就有时间读书和写作了。他的文学梦还在,他还要去圆这个梦。陈忠实白天教书,晚上就读书和写作。他还坚持记日记,写读书笔记。在读书笔记中,他记下了乡间老百姓生动幽默的语言,如怎样骂人,怎样逗乐等。他平时注意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对于一些生活细节和人间趣闻,他都一一记下来。他这样做的目的是积累生活素材,夯实文学基础。

博览群书,观察生活,勤奋写作,使陈忠实的写作水平不断提高。年,陈忠实在《西安晚报》上发表了处女作《夜过流沙河》,从此一发而不可收,又相继发表了《樱桃红了》、《迎春曲》等散文作品。这时的陈忠实自我感觉良好,感到文学梦离自己越来越近了。

正当陈忠实向着自己的梦想奋进的时候,“文革”开始了,一些名作家被打倒了,并被剥夺了创作的权利,业余作者也失去了发表作品的阵地。像他经常发表作品的《西安晚报》的文艺副刊也被取消了。此时的陈忠实深深感受到命运的残酷和不公。他那时十分迷惘,看不清未来,感到自己的文学梦再度破灭了。这时,他被调到公社去做一般干部。陈忠实决定放弃文学梦,专心地去做一名基层干部。年,地方报纸恢复了文艺副刊,有的编辑知道陈忠实发表过作品,就向他约稿。盛情难却,他在找回创作灵感后,又开始给报纸副刊写散文。但此时的陈忠实搞创作只是作为一种业余爱好,并没有重新燃起自己的梦想之火。

清理思想酝酿新作

年粉碎“四人帮”后,陈忠实在公社水利工地任总指挥。他读到了刘心武的短篇小说《班主任》,心灵受到震撼,认为这是新时期文学的一个象征性作品。从那时起,陈忠实就感受到中国文学的春天到了。他重新做起了文学梦。当时已担任公社党委副书记的他要求组织调自己去郊区文化馆工作,以便有精力从事文学创作。年秋,陈忠实调到西安市郊区文化馆工作。这时的陈忠实深深地意识到,自己的文学基础比较差,加之受极“左”文艺思潮的影响,这将会成为自己今后从事文学创作的羁绊。如何从思想上清理极“左”的文艺思想?如何使自己回归到正确的创作轨道上来?陈忠实找到了一个好办法,那就是通过阅读古今中外文学名著来排解自己头脑中的极“左”文艺思想。陈忠实这一招确实很见成效,他一边苦读书,一边反省自我,用大师的经典作品将极“左”文艺思想从大脑中一点一点地清理出去。

“清脑”的成功,使陈忠实的创作理念发生了质的变化,也使他的创作步入了正确的轨道。这时的陈忠实以创作短篇小说为主,连续发表了十几篇短篇小说。年,陈忠实的短篇小说《信任》在《陕西日报》上发表,后被《人民文学》转载,这篇小说荣获第二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此时的陈忠实已经开始步入全国知名作家的行列。年,陈忠实出版了第一部短篇小说集《乡村》。此后陈忠实以创作中篇小说为主。三年的时间创作了七八个中篇小说。《蓝袍先生》是当时陈忠实所有作品中唯一涉及年以前生活的中篇。书中描写了一个叫蓝袍先生的人从新中国成立前到“文革”期间的人生轨迹。在这个人物身上,陈忠实开掘了中华民族近现代以来的命运,并剖析了其所经历的精神和心灵上的剥离过程。陈忠实在创作这篇小说时,有了一个更深远的想法――创作一部长篇小说,用较大规模的作品来写一段历史。陈忠实深知要驾驭这样一个重大题材,完成这样一部作品,殊非易事。它的整个结构以及着眼点究竟确立在哪里?如何去积累新中国成立前的乡村生活?陈忠实未雨绸缪,从年春天开始,着手进行前期的准备工作。要了解这块生活大地的昨天,就需要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渊源。陈忠实决定从查阅周边的县志入手,去了解和积累那个时代的生活素材。

陈忠实的前期准备工作整整进行了两年的时间。他当时查阅县志,了解近代历史,其目的还不在于小说怎么写,而是想了解家乡这块土地近代以来发展的大脉象,去感受那些地方特殊的人文精神以及他们的经历。陈忠实创作的目的就是把他能感受到的理解到的关于中华民族的封建体制解体以后一直到共和国成立的精神历程告诉读者。重大的历史事件大家比较熟知,但普通人经历的一场又一场革命事件以及他们的精神世界等,都是陈忠实在创作中需要认真







































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的专科医院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爱心传递


转载请注明:http://www.ytshn43.com/wbjj/9941.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