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背景下新闻职业道德建设
随着新媒体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媒体从新闻来源、新闻加工、新闻发布、新闻接收、反馈等方面对新闻生产流通的各个环节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在新媒体浪潮的冲击下,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合作愈加紧密,新闻传播的速度更快、传播内容更多样,但是虚假新闻、低俗新闻、新闻炒作也时常出现在新闻媒体中,这损害了新闻媒体的公信力,也给公众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困扰。新闻工作者是信息的传播者,肩负着社会瞭望者和舆论引导者的使命,在新媒体背景下,如何强化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建设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新闻职业道德是新闻媒体及其从业者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应该遵循的道德准则与行为规范的总和,也是社会道德在新闻传播领域的体现。新闻从业者在其职业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关于新闻传播的一系列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情感、职业作风等道德现象,正是新闻职业精神的一种外在表现。[1]新媒体背景之下,新闻工作者不但需要在认知上坚守新闻职业道德,而且在实际工作中要继承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自觉维护新闻工作者的良好形象。一、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职业道德面临的冲击和挑战(一)新闻工作理想及荣誉感受到冲击新闻媒介在社会中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在西方新闻记者又被称为“无冕之王”。在我国,新闻工作者担负着宣传政策、反映舆情、舆论监督、传授知识、交流信息等任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力军。[2]新闻工作者需要对新闻工作怀有极高的向往和职业荣誉感,认真履行新闻工作职责,才能不负公众的期待,完成新闻工作者的使命。但是在新媒体时代,公众借助新媒体提供的平台也可以参与新闻生产,新闻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边界日益模糊,这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新闻工作者的工作理想和荣誉感。在一些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越来越多的公众参与现场信息发布,新闻传播的主体逐渐由新闻工作者转变为新闻工作者与公众的共同承担。年10月发生的台风“菲特”导致杭州余姚发生水灾,截至10月15日晚10时,新浪微博中关于“余姚”的微博数量就达17万余条,为人们了解杭州余姚水灾提供了补充信息。由于大量公众参与报道,传统媒体对新闻事件的报道作用和价值难以充分发挥,降低了新闻工作者的工作成就感和职业荣誉感。(二)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受到挑战由于信息发布的便捷性和信息传播的快捷性,新媒体很快成为各种信息的集散地。新媒体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媒体的新闻垄断,很多新闻工作者也把新媒体当作获取新闻来源的重要渠道。但是新媒体的信息传播较为隐匿,而且把关不严,其中的虚假信息很多,而一些传统媒体盲目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