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岁的刘青山是陕西商南县赵川镇老府湾村人,受父亲影响,年,初中毕业的刘青山子承父业,成为秦岭山里一名邮递员,他34年间风雨无阻行走了40多万公里,如今,刘青山已步入中年,但从未想过放弃这份职业,他愿为山区百姓送去更多的温暖。
刘青山是赵川镇邮政支局唯一的邮递员,他整天和邮件打交道。每天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报刊、信件集中在这里,刘青山上班第一件事就是要花半个多小时对包裹进行分拣,再选择路线进山投递。
邮局每天都有多份固定的党报、党刊需要分发,一定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山里民众了解党和政府的声音。为了确保信件及时传递到山民手里,刘青山经常是带病工作,因为邮局一时找不来人顶替他的工作。
风风雨雨几十年,刘青山走遍了辖区内每个村落,他每次下乡都要翻山越岭,不知过了多少桥,趟过多少水,每条崎岖小路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有村民开玩笑说,老刘这把年纪了,工资并不高,让年轻人去干吧?刘青山却不这样认为,他说,自己非常热爱邮递员这份职业,虽然是辛苦一点,但能将山外信息及时送到老乡手里,再累也值得。
刘青山早期下乡全靠两条腿,有时候需要两三天才能返回,后来邮局给他配备了自行车,由于山里道路坑洼不平,这些年刘青山修修补补骑坏了五、六辆自行车,一旦遇到下暴雨,他只好将自行车存放在老乡家里,徒步下乡送信件。
刘青山下乡送信件最担心汛期河水暴涨,他经常要趟水过河,夏季还好说,冬季的河水冰冷刺骨,简直是煎熬。刘青山说,由于山里人居住分散,一个山头只有那么几户人家,但老乡的信件绝不能耽误,一定要亲自送到农户家里,这些年来从未因气候原因耽误送信下乡。
刘青山负责赵川、十里坪两镇12个自然村的信件投递,在这方圆几百公里的大山深处,谁都认识刘青山这个邮递员,村民见到他都非常热情,刘青山说,下乡送信件是自己的本职工作,经常还要替老乡捎口信,担负起了乡、村两地的信息传递任务。
山里交通信息闭塞,刘青山既是村里的邮递员,又是信息员,居住在山里的村民经常会在特定的时间里等待刘青山,期盼他能给山民带来“好消息”,村民见到刘青山就像见到了自己的亲人。
毛凤林老人今年81岁了,听力不好,儿女们常年在外打工,每当家里来信,刘青山都要趴在老人耳边念,让老人了解儿女们在外打工的近况,老人说,这些年,刘青山不仅给他们送信件,还经常和村里留守老人聊天,大家就像是一家人。
刘青山说,山里人居住分散,有时候走一两个小时都见不到一户人家,所以每次下乡都会给邮包里准备几个干馍,这种风餐露宿的生活早就习惯了。
78岁的张德海患有严重的高血压和冠心病,每天都要服药控制病情,去年夏天,老人突发心脏病,远在北京的儿子给刘青山打电话,问药品寄到了吗?刘青山查看邮单,药品刚到,本来是第二天下乡,考虑到特殊情况,他连夜将药品及时送到老人家,凌晨两点老人见刘青山疲惫的样子,感动得不得了。
刘青山每次下乡送邮件,只要路过村民家,村民都会热情招待他,刘青山说,山里人淳朴善良,经常是吃百家饭,睡百家炕,有时候衣服被雨水打湿了,村民会把自家的衣服拿出来换上,真的感谢这些父老乡亲。
年,刘青山娶了村里一个女人,结婚后育有一双儿女。如今,大女儿出嫁了,小儿子在县里上高中,为了照顾儿子上学,妻子也在学校附近租房,平时只有刘青山一个人住在单位宿舍里,刘青山说,邮递员这份职业是户外工作,经常是不着家,只有等到儿子放寒暑假,一家人才能吃个团圆饭。
每次下乡,刘青山都会带上这把锋利的刀,他说山里经常会碰到野猪、毒蛇等出没,一旦遇到野兽,这把刀就可以用来防身,有时迷路了,还能在树上留下记号,可别小看这把刀,用处可大了。
年的一次下乡,刚下了一场大暴雨,道路泞泥不堪,刘青山骑着自行车送信件,在一处拐弯处不慎摔到几米深的沟里,所幸被附近村民发现,医院,刘青山左腿膝盖受伤,住了3个月院,至今还没有痊愈,走路时间长了,膝盖就疼痛难忍。
刘青山说,现在山里交通条件比过去好多了,但有些地方仍不通路,摩托车、自行车都无法前行,必须靠两条腿才能到达,几十年来,不知自己穿破了多少双胶鞋,脚上磨出了多少血泡。
刘青山的父亲今年74岁,老人也曾是一名山里的邮递员,下乡送信件20多年任劳任怨。刘青山说自己从小受父亲影响很大,他继承了父亲身上坚忍不拔的精神,邮递员虽然是个苦差事,但想到能为民服务,心里会很安慰。
刘青山从一个小伙子步入了中年,几十年就干了一件普通的邮递员工作,他的足迹遍布这里的千家万户,成为山民与外界沟通的纽带。刘青山打算就这样干下去,直到拿不起邮包的那天,他说,为了山区百姓,自己再辛苦心里都是热的,因为他离不开山里这些淳朴善良的村民。
(内容来源:《西安晚报》年5月19日第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