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晚报

您现在的位置: 西安晚报_晚报理念 > 晚报品牌 > 健康广东十大最美医生两名广州工作

健康广东十大最美医生两名广州工作

发布时间:2020-12-24 3:34:15   点击数:
泉州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jc/190525/7168769.html
中央电视台“寻找最美医生”大型公益活动颁奖典礼27日首播。医院心胸外科主任张卫达和医院急诊科主任詹红获选全国十大“最美医生”。

医院心胸外科主任张卫达

年10月,医院心胸外科张卫达主任发起了“大爱救心”救助贫困家庭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活动,创造性提出了“政府报销一点、爱心资助一点、医院减免一点、家庭自筹一点”的救助模式,给贫困患儿家庭带来了福音。8年来,“大爱救心”活动先后为全国10个省(区)、30多个民族的余名患儿实施慈善手术,减免医疗费用1亿多元。张卫达团队的慈善义举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年,“大爱救心”活动荣获“中华慈善奖”。年,科室被评为全国“拥政爱民模范单位”,荣立集体二等功。张卫达被评为全国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年科室被评为“全国巾帼文明岗”。《新闻联播》、《焦点访谈》、东方时空》等对张主任事迹进行过多次报道。心脏病的手术需要争分夺秒,耽误一小时就可能让病人付出生命代价。在工作中,张卫达忘我的奉献着他的知识和技术。年12月5日,连续工作30多个小时的张卫达突然出现心房颤动,此时手术台上是一个时常缺氧发作病情非常复杂的孩子,必须张卫达亲自完成手术,而且已经接受了麻醉。张卫达使尽全身的力量,支撑着快步走进重症监护室,并叫医生给他电击除颤。电击除颤是一个很有风险万不得已的治疗,电击过程会使病人的心脏停止跳动,有很大的生命危险。科室副主任和几名医生劝不过张卫达,只好为他进行电击除颤,不知情的医生护士全都哭了,闻讯赶来的妻子和儿子也抱在一起哭成了泪人,约10多分钟,张卫达慢慢苏醒了,坚持给那个患儿做了手术。病人得救了,张卫达却住进了监护室。年11月25日,张卫达接到哥哥告知母亲病危的消息,带着妻子和儿子往江苏老家赶,可刚下飞机,就接到科室打来的电话,科里转来一名主动脉夹层的病人。急性主动脉夹层是心血管疾病中最为严重的最为凶险的疾病,50-60%的病人在发病后24小时内死亡,手术治疗是最为有效的手段。病人妻子和儿子在走廊里哭成泪人,恳求医生尽快救人。在两难之际,张卫达在机场拨通了哥哥的电话,讲明了情况,哥哥把手机放在老母亲耳边,张卫达的眼泪刷刷地流下来了。随即他又登上了返回广州的飞机,为患者成功实施手术,第二天赶回老家时,母亲已离开了人世,这成了张卫达心中永远的愧疚。年春节,张卫达回到西安看望妻子。妻子刚刚做完癌症切除手术,身体十分虚弱,每天晚上高烧达40度,疼痛难忍。就在大年初一下午,科室打来电话,来了一位30多岁急性主动脉夹层的病人,年轻的妻子带着10来岁的孩子,焦急万分,哭着找院领导希望尽快组织抢救。一边看着病床上的妻子,一边想着病房里的那个病人,晚上10点多,张卫达又拨通了科室的电话,院长正在科室组织医护人员商量救治方案,正当他犹豫之际,妻子说:“你还是去抢救那个病人吧,我现在暂时还死不了。”听完以后,张卫达说不出的伤心和感动,马上订第二天最早的航班,下了飞机就走进手术室。手术结束已经是晚上11点多,病人家属得知张卫达的情况后握着他的手只是哭,不知该说什么。张卫达团队把大爱献给了素不相识的患者,以不求人知、不求回报的精神在老百姓中树立了医者高尚的形象。8年来,张卫达主任下乡义诊近次,为30多个民族的10多万名患儿筛查,行程30多万公里,切实把党的温暖送到困难群众手中。张卫达主任亲自带着医疗队专跑贫困山区,筛查病源,诊断病情。他们把车当成旅馆、上车抓紧休息,下车展开工作,尽可能地多看病人,最多时连续工作70多个小时。张卫达把“大爱救心”活动延伸拓展到西藏、新疆、云南和贵州、广西等少数民族地区。筛查和义诊过程中,他不畏艰险、始终怀着一切为了病人的理念,忘我工作。年7月,张卫达到平均海拔多米的西藏那曲义诊。在身体血氧饱和度只有正常的一半、心跳高达每分钟次,随时都有生命危险的情况下,仍不言放弃、坚持工作。面对严重的高原反应,他吃着止痛片、插着氧气管,在巡诊过程中一次次挑战生命极限,第一次感到生命竟如此脆弱,死亡竟如此触手可及。短短5天,行程公里,为多名孩子筛查,将确诊的名藏族先心病患儿全部带回广州手术。在医院党委的大力支持和鼓励下,张卫达先后1次去新疆、4次上西藏高原、9次到云贵山区,为4万多名少数民族孩子筛查心脏病,为多名患儿进行了手术治疗。张卫医院“服务军民、奉献社会”的崇高使命。经医院参观见学,选派人员出国学习深造,并先后与日本大阪大学、华盛顿心脏病中心、德国乔治医科大学等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科室医护人员刻苦钻研业务,发奋攻坚克难,先后开展各种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手术20余种,涉及病种余种,手术成功率达到98%以上。最小手术病人出生才5天,体重不到3公斤,屡次创造了生命奇迹,其技术水平国内领先。由张卫达主任主导的主动脉疾病杂交治疗技术,获得首批全军临床高新技术重大项目。医生的天职就是救死扶伤,不能当命运的旁观者。在开展大爱救心活动中,心胸外科主动创造条件,从不抛弃任何一个生命,绝不放弃任何一次机会。年5月,云南一名彝族患儿宋尚泽不仅患有复杂先心病,而且心脏长在腹腔,随时都有可能因碰撞导致心脏破裂死亡,医院,都不敢冒险手术。最终,张卫达连续手术7个多小时,成功完成国内首例复杂心脏病伴腹腔异位矫治手术。5个月大的患儿晓峰来自韶关一个偏僻的山村,从急诊科转到心脏外科。由于病情严重,必须立即手术。然而术后病情多次反复,在监护室住了半个多月,医疗费已高达13万元。看着监护室里的孩子,想想高额的医疗费,父亲医院,悄悄离开了。大家不知道该怎么办时,张卫达说,作为一名党员,一名军人,一名医生,为党分忧、为民解困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治病救人是医生的职责,只要孩子还有一口气,就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之后的一个多月里,心胸外科医护人员并没有放弃这个幼小的生命,通过精心照料,晓峰恢复了健康,体重长了7斤。当地方政府通知父亲,孩子已经康复,费用完全免除时,家人还不敢相信。接走晓峰的时候,抱着健康结实的儿子,提着医护人员为孩子买的日用品,这位父亲泪流满面。9年3月29日,患有复杂先心病的新疆3岁患儿阿塔木被送到该科。同行都说,手术风险太高,做不好有可能引发民族问题,劝他们不要收。张卫达果断决定,越是能维护民族团结的事,越要勇于担当。他们立即腾出单独病房,专门成立护理单元,由张卫达亲自主刀,成功实施了手术。为了表达感激,患儿母亲特意给孩子起了个汉族名字——“文粤生”。大爱救心,使命永恒。八年来,科室收到的感谢信数不胜数,墙上的锦旗换了一批又一批,足足多面。张卫达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带领他的团队以实际行动,为增强军政、军民团结做出了突出贡献,在群众中树立了人民军队的光辉形象,医院与地方患者之间建起了信任之桥,成为新时期部队拥政爱民促和谐的楷模。

医院急诊科主任詹红

年至年的28个春秋,詹红始终坚守在急诊第一线。中山一院院长肖海鹏评价:“詹红主任秉承中山先生‘天下为公’的大爱精神和中山一院‘医病医身医心,救人救国救世’的开院祖训,数十年如一日,为中国急诊事业和人民健康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近日,羊城晚报记者采访了詹红教授及其同事、学生、患者,感悟她的大医情怀。最看重身份:急诊科一线医生“‘急诊科一线医生’是我最看重的身份。”在詹红看来,“急诊科一线医生”是一个十分崇高的岗位,它需要在非常时刻要有挺身而出的担当。3年席卷全国的非典疫情,近几年连续发生的禽流感疫情、登革热疫情,急诊科都是首当其冲。其间,中山一院急诊科曾连续出现日急诊量过千,且有大量的发热病人。詹红既要在临床一线诊疗患者,又要统筹防止疫情扩散,还要尽量避免自己的医务人员受到感染,压力巨大。可詹红硬是带领着急诊科团队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危机。急诊科主任医师廖晓星与詹红共事多年。他告诉记者,从年至今,急诊科里与詹红同龄或在其后来急诊科工作的医护人员中,很多人都陆续选择了离开,“詹红能坚守,说明她是真心热爱这份工作”。因为长期高压、超负荷的工作以及紧张的医患关系,急诊科的人员流失成了严峻的问题,仅今年上半年,该院急诊科就流失了6位医生、3位护士。对此,已坚守了28年的詹红很坦然:“既然选择了急诊科,就要时刻记着自己的职责,坚守自己的使命。”由于急诊科医护人员紧缺,作为中层领导的詹红依然承担着急诊科的各种日常值班工作。即使在节假日,只要急诊科一个电话,医院。有时半夜抢救病人,遇到不理解的家属,她解释病情到将近天亮,第二天又按时到岗。最人文情怀:持续抢救为见最后一面

在急诊科的同事眼中,詹红很有人文情怀。

年大年除夕夜10点多,詹红回科室探望值班的医护人员,恰逢一名53岁、参加过自卫反击战的老兵因身体不适被家人送到急诊科,初步判断病人可能为急性心肌梗死。詹红迅速带领急诊科医护展开抢救,并联系CCU导管室医师、医院,为病人建立绿色通道。在急诊科经过了吸氧、吸痰、除颤等急救措施,患者仍数次心跳停止,情况十分危急,生还几率极低。

为让患者能跟儿子见上一面,詹红拨通电话,让老人的儿子立即从深圳赶回广州;抢救也一直持续到大年初一凌晨1点多,直到其儿子赶到病床前为止。当回忆这段经历时,詹红的语气中仍透着深深地遗憾:“虽然最终没能抢救成功,但至少让儿子见到了父亲最后一面,也让这个病人又过了一个年。”像这样,大年夜在急诊科的值班中度过的情景,詹红已经不记得有多少次。有时还会遇到各种醉酒患者或家属的无理、躁狂、甚至出手伤人,但她每每想起一位患者家属的话“你们是在积德啊”,就感到自己的付出非常值得。最善于沟通:面对挑剔首先善待病人急诊科最容易发生医患纠纷,也是医患关系最紧张的一个科室,每天的工作都考验着医护人员的沟通能力。年4月,一位老年女性病人脑梗塞合并多脏器功能障碍,医院治疗无效后转入中山一院急诊科病房,按病情需要应马上转入重症病房,但病人的女儿坚决要求在急诊科重症室陪伴母亲渡过难关。治疗期间,病人家属不断对急诊科的工作提出质疑,认为查房不仔细、护士声音太大、检查安排不合理……面对如此挑剔的家属,有些医生心存委屈。对此,詹红有自己的一套处理方式。查房时,詹红精心调整患者的治疗方案,诊治过程中根据患者病情仔细及时调整呼吸机参数,并耐心地听取家属的意见,合理之处便要求医护人员改进,并时刻提醒医护人员动作和声音要轻柔,以免打扰到病人休息。经过33天的悉心治疗,六个器官功能损伤的病人以良好的健康状况出院。赢得了家属深深的感谢。据统计,近5年来急诊科无一起最终成形的医疗事故。詹红将此归结为全体同事有良好的医疗技术,坚持“医者父母心”的医德和良好的沟通能力,还有“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的观念。

转载请注明:http://www.ytshn43.com/wbpp/12650.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