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晚报

您现在的位置: 西安晚报_晚报理念 > 晚报品牌 > 聊吧无筷子,不生活

聊吧无筷子,不生活

发布时间:2021-2-23 17:08:31   点击数:
合肥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
无筷子,不生活文

翁敏华“

前阵子有两个新闻与筷子有关,一个是习近平陪同梅德韦杰夫逛乌镇筷子店,一个是传说韩国要把筷子文化去申报“非遗”,引起我对筷子的一些思考。

小时候,妈妈教我们姐弟拿筷子吃饭,据说我学得不慢。宁波人家庭,规矩多,拿碗持筷亦有许多禁忌,比如不能把筷子插在饭碗里啦,吃完饭不能嗍筷子头啦等等。待到读小学,老师教我们跳筷子舞,六个女孩,身着小蒙古袍,一人一把筷子倒拿,随着乐声,以筷子击打肩膀、手臂、后背,齐齐的唰唰声,有节奏的舞步,自己听着也舒服。一次班里闹不团结,班主任拿来一把筷子,先让一男生折断其中一根,又让他折另外十根,老师说:“一根筷子一折就断,十根筷子却折来折去折不断,这就是团结的力量。”因为有筷子的参与,这堂课让人铭心刻骨。

可见,筷子是国人的餐具,却又不仅限于餐具的功能,既可以做表演的道具,又可以用作教具。

筷子是中华民族发明的进食工具。考古资料证明,远古时代汉族先民已懂得用树枝或竹枝夹取食物。四十多年前在北大荒下乡,农忙时每每在地头进食。送饭的马车疾驰而来,盛菜分馒头,却说筷子还没到,在后面一辆马车上。全连一百来号知青,哪里等得及?都急不可耐地到地头灌木丛撅两枝干,在军装两掖擦一下,就狼吞虎咽吃起来。上海知青最考究,两根“筷子”非得一般齐。

生活这本大书,为我们演绎了筷子的起源这一课。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去日本留学,发现日本人餐桌上的筷子是横放的。稍稍一追溯,原来人家保持着咱唐代及以前的生活方式。西安出土的唐代墓室壁画《野宴图》,描绘三月三上巳节唐代人的野外宴会,餐桌上放满了杯盘碗盏,还有一双双横放的筷箸。中国人的置筷方向,经历了由横而直的变化。这一改变,难道与不再席地而坐有关?唐宋交替的五代有一幅《韩熙载夜宴图》,图中人物已经是坐在高背椅子上用餐了。画面表现用餐前的聆听琵琶独奏,主人公韩熙载面前的桌子上,就直直地放着一双筷子。

明治维新后一段时间,日本年轻一代用筷技能渐渐生疏,有识之士大声呼吁:是筷子让日本人成为“巧手民族”的,丢了筷子就是丢了巧手民族的未来。而后,学校教育特意增设了“怎样用筷子”的课程。

日语“筷子”与“桥”同音,功能也有相同处。“鹊桥”渡河,以桥为牛郎织女间的媒介,而筷子则是人与食物间的媒介。“牵线搭桥”是媒人的使命。

小时候,夏夜在弄堂里吃晚饭,总被邻居家的嬷嬷阿婆叹息:“喔哟吔,这小姑娘筷子筈了介高,将来一定嫁得远。”我答:“炸油条的人筷子筈得还要高,将来嫁得还要远。”当时尚不明白“嫁”是什么意思,还因自己对答如流而得意。

中日两国都把筷子看作“媒介”,与婚恋相关。亚洲其他用筷子的国家,大约亦是如此吧。

如今,朝鲜、韩国已停用汉字,日语也不全是汉字,越南则早已用拼音文字代替汉字。可他们手中都没能放下筷子。看来,“东亚筷子文化圈”是最硬朗、最长久的名称了。因为它与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中高端文摘领先品牌

长按指纹→识别图中

转载请注明:http://www.ytshn43.com/wbpp/12793.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