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院的院长不谈管理,谈些什么?
他是理论家,发表学术论文多篇,给硕士研究生、本科生开设过多门管理学课程;他是实干家,先后参加过国家级项目5个,主持负责2项,并获多个奖项;他也是知名的管理顾问,积极参与地方政府的绩效评估和行政管理工作的研究……然而他更是管理学院师生心中可亲可敬的“包包大人”。
握手、弯腰、点头,引导嘉宾入座,在活动中第一次见到包国宪的时候他正在以这种惯常的方式接待出席活动的领导,扑面而来的热情不经意间已深入人心,这时的他俨然是一名优秀的企业家。然而在活动的致辞中,他旁征博引地向在座的老师学生们讲述管理学中的经典案例和理论,诠释领导力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时,他就是一位博古通今的学者。
包国宪的家乡在甘肃庆阳,他是那种典型的西北人,大高个,说话铿锵有力,带有一点地方口音。年出生的他,如今已快走过一个甲子的春秋,岁月的风将青丝吹白,眼袋已深但依然不改往日的光芒,一步步爬上额头的不是皱纹,是年年岁岁精神与思想的沉淀。在谈话中,包院长错口说自己老了,他立马纠正过来,“还不叫老,年龄大了,但思想还不僵化。”
一个院长的自我修养
包国宪毕业于兰州大学物理系,年-年间,他一直在家乡的陇东中学教物理,他曾经向学生提起过这段经历。管理学院的学生王红锌说:“院长工作日的时候他给我们讲述他在庆阳市做老师教物理课的时候,学生们的物理普遍很差,后来他研究了一套新的授课方式,通过讲述一些有趣的物理故事来引起同学们的兴趣,最后他所带的学生物理成绩显著提高。他说要做一件事就要多去想,如何能做好,如何去克服困难。”在王红锌的印象里,院长一直是个平易近人、随和的人。他说:“跟院长的接触不多,多是听他发言,他的想法很新颖,喜欢用故事来告诉我们一些道理。”
包国宪年来到兰州大学工作,期间在职攻读研究生课程并取得管理学硕士学位,先后任副教授、教授,硕士生导师和博士生导师及副院长等职务,他还在年6月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年至今,包国宪担任管理学院院长一职。回顾以往的经历,他坦言自己从来不曾想过要当一名老师,当一名好老师太难了。包国宪经常会讲,从某种角度来说自己不是一个合格的老师。包国宪的中小学都是在文革的动乱中度过的,他说他们那代人没把书读好,因此他一直鼓励自己的学生一定要把书读好。“在文革期间,老师被叫做‘臭老九’,但我始终对老师心怀敬佩,因为他们有知识啊。”他亲切温和而又意味深长地说道。
作为一个学物理出身的,后来却在管理学上多有建树,包国宪能够成功转型,完全靠他数孜孜不倦的学习。他说:“在陇东中学教书那会,地方特别偏,但却是个读书的好地方。那会人寂寞了,就读书。”加上包国宪本身就对经济类、哲学类的书感兴趣,那段时间读了很多这方面的书。后来毕业时也没有机会去专业的研究所工作,就逐渐转向管理学的研究上来。
师者:学生喜爱的包老师
包国宪一直谦逊地说自己不够格当一名好老师,但在由学生投票选出的兰州大学第二届“我最喜爱的十大教师”中位列第二,在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蒙代尔组织的“世界企业家高峰会”上多次被评为“中国最受尊敬的商学院教授”之一和“中国最受尊敬的商学院院长”之一。也许得到社会的认可、学生的喜爱才是他胸前最荣耀的勋章。
“在我的办公室里有各种各样的荣誉证书和奖品,但我从不在乎。我唯一带回家的两项就是博士学位授予仪式上的照片和‘我最喜爱的十大教师’的奖杯。”包国宪说。他经常收到学生们发的e-mail、短信,有一年教师节从门缝中塞进一本厚厚的本子,写满学生对他说的话,几百个学生的签字,“包老师,您辛苦了”、“包老师,您要注意身体”、“包老师,希望您多来给我们讲些课”诸如此类的期望与祝福,一两百页。“现在的学生用电脑,都不怎么会写字了,字体很差,”包国宪微笑地说,“但是真的很感人的,他们很理解你。”
包国宪倡导学生自我管理,他说要相信学生们的能力。在管理学院成立十周年的晚会上,管理学院的学生组织筹备得非常好。包国宪提起这件事的时候,感到非常自豪。“做得非常好,出乎我们的意料,做得非常漂亮。我经常看见许多大型银行、公司企业做活动,花了很多钱,效果还真不如我们。外面说管理学院有钱,花了十几万办晚会,其实总共就花了三万,还是校友赞助的。”
在兰州大学总能听到许多关于管理学院的好评,而这些好评的背后总离不开包国宪的努力和付出。年5月,兰州大学管理学院从经济管理学院中分离出来,包国宪担任第一任院长至今,在管理学院的发展上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尤其是在人才的引进方面,兰州晚报还做了名为《栽下梧桐树引凤八方来》的相关报道。据报道,独立建院之初,师资力量不足,在人才引进方面包国宪总是亲力亲为。年浙江大学经济学博士王焕祥发来求职信,包国宪为他订了往返机票,天天往人事处跑,解决王焕祥的职称问题、住房问题和他妻子的工作调动问题。后来包国宪去西安开会也不忘引进人才,从西安交通大学招来吴建祖和柴国荣两名博士。当柴国荣被问及为何愿意到兰州大学任教时,他说:“好老婆是找到的,好领导是遇到的。”
兰州大学地处西北,相比东部地区的高校,偏僻闭塞,如何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是一个比较麻烦的问题。包国宪说:“来的时候我们认真沟通交流,坦诚相待。同时我们想尽办法办好MPA、MBA,搞好社会服务和咨询,为学院创收,缩小我们老师和东部地区老师的收入差距。另外,我们也利用学校在人才引进方面的政策,为我们的老师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学院成立十年,每一个人都有贡献,对学院都有感情,如果要走我们也是欢送的。”
院长:一切为了师生的成长与成才
兰州大学管理学院向来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年由兰州大学和兰州市人民政府主办的“中国MBA黄河漂游赛”就是为了培养管理学院学生的团结协作和冒险精神。包国宪说:“我们学院的文化就是:合作、进取、创新和责任。”另外,在管理学界,包国宪还有一句很多人都听过的话,“兰州大学管理学院的学生可以没有一切,但不能没有领导力和社会责任感。”包国宪解释说,这两点是非常重要的,也是相辅相成的,有领导力而无社会责任感会给社会带来很大灾难,希特勒就是典型的例子。因此他强调,管理学院的学生一定要注重培养自己这两方面的素质。
为了培养大学生的领导力和社会责任感,包国宪悉心筹划建立了“兰州大学管理学院大学生领导力与社会责任发展中心”,开办“大学生领导力与社会责任示范研修班”,并面向全校招生。他个人出资2.5万元支持中心的建设和发展,积极联系社会各界的帮助。他希望学生从“实践切入、研究切入、合作切入、扩大视野”四个方面不断提高自身的领导力与社会责任感。
包国宪总是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的发展着想。在外推研究生的问题上,许多专业的老师都想要把好的学生留下来。包国宪说,如果学生能去更好的地方,就让他们去,不要强留他们,要靠学术水平和学科建设吸引他们,无论他们走到哪都是兰州大学的校友。包国宪一直强调学院的办学理念就是“一切为了师生的成长与成才”。
管理学院的院训是“学习管理就是学习成功”,对于成功的理解,包国宪说:“成功是不仅仅讲头衔,也不仅仅讲财富,成功首先是人生的成功,是身心健康,做一个有益于自己,有益于家庭和社会的人。”面对这个多变的世界,包国宪有他自己的方法论,他说要有“创意、创新、创业”的思维,“创意”就是要敢于怀疑一切,“创新”就是在解决一件事的时候多问问自己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而“创业”就是要学会整合身边的资源。“我不愿意循规蹈矩”,包国宪直抒胸臆,阐释着自己对管理学科真谛的理解及独特的领导方式。
接地气的包院长
包国宪年轻的时候在乡下长大,在农村呆过很长一段时间,结识了许多农民朋友。现在农民朋友进城来,大都会去他家坐坐,他也喜欢和农民朋友打交道。包国宪说:“很多人说农民土,其实和他们接触交流才能真正来了解到广大农村的发展和变化。”他说,以前在乡下的时候,经常会有打架斗殴的现象,现在却少了。和农民朋友一交流才知道,现在打架成本很高,被打的的一方常常一纸诉状告上法庭,打人的马上要求赔钱私了。这倒不是说农村地区的治安彻底变了,而是大家都懂法了,说明了法治社会的重要性。
平时,包国宪喜欢看看书、听听音乐,和朋友在一起讨论问题,他喜欢这种充实的生活。他说,以后从院长的职位上退下来后,还是希望生活自由点,有更多的时间看看书,做一些理论研究。自从当上院长以来,包国宪一直忙于行政工作,很少给本科生开课,对此他内心也有些歉疚,他希望能有机会多给学生上课。他说:“从某一方面讲,管理问题的本质就是教育问题。”
包国宪带过的一位博士生把导师给毕业生写的这段寄语写在毕业论文的致谢页上:“信仰,使命,道德和爱是支撑一个人生活的四大支柱。因信仰而生,因使命而活,因道德而方圆规矩,因爱而坚强有力。社会上的任何一个角色,只有在这四大支柱中突出其一二成生活方式的终极理由,他就会成为一个性格独特、血肉鲜活的人了,而四个都具备,他就是个幸福完美的人。”他用这段饱含深情的话激励自己、祝福老师。的确,这似乎是他自己的人生写照。他值得敬仰,更值得在师生口中以“包包大人”这样的美名传颂下去。
作者: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