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最近播出的《牡丹》没大“说”菏泽。在这部时长约分钟的四集纪录片中,涉及中国、日本、法国、荷兰、台湾等多个国家或地区的数十个城市,而对菏泽牡丹的报道仅有10分钟左右,令不少菏泽人失望,同时也引起人们的热议和反思。
纪录片《牡丹》,菏泽人不满意
在中国,说牡丹“不说”菏泽,就像说熊猫“不说”四川卧龙、说陶瓷“不说”江西景德镇一样。不管你信不信,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最近播出的《牡丹》就没大“说”菏泽。在这部时长约分钟的四集纪录片中,涉及中国、日本、法国、荷兰、台湾等多个国家或地区的数十个城市,而对菏泽牡丹的报道仅有10分钟左右。
牡丹寓意着中国人对美好、吉祥的追求和向往,但更重要的是,千百年来牡丹已成为文化符号和精神寄托。牡丹文化的背后,是一种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呈现。自明朝以来,菏泽牡丹在生产、销售以及观赏等多个领域就独步海内,而《牡丹》这部在序言中自称“第一次全面解读国民之花”的纪录片,为什么对菏泽“视而不见”?客观地说,该纪录片立意高远,视觉独到,制作恢宏大气,画面诗意唯美。在播出前,广大菏泽市民对《牡丹》充满期待,但看完之后不少市民表示很遗憾、很失望。
“看完《牡丹》,我便起了疑惑,既然牡丹是国花,为何在镜头和解说词中出现最集中的是‘洛阳牡丹’呢?”
“整部纪录片从‘洛阳牡丹’开始到‘洛阳牡丹’结束,‘洛阳牡丹’占的篇幅超过其它牡丹产地之和。”
“一部纪录片为什么竟然堂而皇之地‘失焦’、‘偏心’,对菏泽牡丹‘视而不见’?洛阳当然是人们欣赏牡丹不可回避的一个代表性城市,但是如果有人强制告诉人们看牡丹必须去洛阳,那便是强盗逻辑了。纪录片当然不会强制告诉人们一定要去洛阳看牡丹,但是围绕洛阳牡丹开展的纪录片结构无疑是一种‘软强制’。”
“对于纪录片《牡丹》的素材、视角的选取,作为一个观众来说,我不会给‘赞’。不过,如果整个片子的名字改为《洛阳牡丹》,倒是可以给个‘yes’了。”
……记者在菏泽街头采访时,听到的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牡丹》不仅令菏泽人很失望,也引起了西安、铜陵甚至洛阳当地网友的吐槽。一位洛阳市民曾发出这样的感叹:“这次以围绕洛阳牡丹为主题的四集纪录片《牡丹》引起了洛阳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