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畅畅贾佳
吴畅畅,华东师范大学-康奈尔比较人文研究中心,华师大传播学院新闻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新媒体与政治传播、广电与真人秀节目研究。
贾佳,上海社科院新闻所硕士。
导读:6月26日,美国华盛顿最高法院宣布,同性恋伴侣有权在全美50个州结婚。这一消息几乎在过去的几天内成为各大社交媒体和网站的头条。大多数评论文章从身份认同政治、平权运动、进步主义、法律或者道德的角度解读这一事件,甚至一定程度上再次开放了国内关于同性恋婚姻的可能性和可行性的讨论。“批判传播学”本期转载一篇五年前发表于《开放时代》上的学术文章。文章借助详细的纸质媒体文本的话语分析,梳理了艾滋病、同性恋及其平权运动的媒体再现的历史轨迹,并较早地提出国内同性恋平权组织和运动存在的“理论的盲点”、阶级偏向及其同都市报刊之间的“同构”与“互文”关系,希望此文能够对当下的相关讨论提供另一种思考路径。
*此处需要指明,文章分析的文本对象包括了以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都市报、周末报,以及特定目标受众群但同时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青年报等,当然主要以都市报这类市场化报纸为主,详见下文以及孙玮:《现代中国的大众书写——都市报的生成、发展与转折》,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年版。
[1]毛泽东时期对同性恋的公开说明首见于年4月,最高人民法院做出的明确关于同性恋问题的司法解释。该文对黑龙江高级法院指出:“关于成年人自愿鸡奸是否犯罪”,尚有待立法解决。此外,对于同性恋的媒介再现都散佚于民间的各类小报和杂志,上海女爱组织的吴筱燕、想起作了上海地区毛泽东时期女同性恋的口述史以及周丹所从事的中年男同性恋的口述史研究,均给笔者提供了非常宝贵的材料。
[2]EveKosofskySedgwick在《柜子认识论》(EpistemologyoftheCloset,LosAngeles:theUniversityofCalifornia,)中对文学经典文本修辞的分析启示了笔者如何从叙述学与修辞等方面来看待正统报纸对同性恋的定义与勾连,详见本书第54~58页。
[3]这里,笔者专门进入了华东师范大学“Proquest外文报纸数据库”,选取了《纽约时报》这份美国官方大报作为研究样本,时间段从年1月1日至年12月31日,关键词为Homosexual(ity)以及Gay,从搜索到的报道中,我们发现整个80年代美国媒体对于同性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