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庐山之游到了最后一天。原来约定上午下山,由于种种原因还是推迟到了下午。靠近中午的时候,大家在一起闲聊。同行的柳经纬教授忽然说起,他在博物馆参观的时候,看到一个信息,陈寅恪先生的墓地好像在庐山。听到这个说法,我精神为之一振——虽然陈寅恪先生的家乡是在离此不算太远的江西修水,但是因为他终老于广州,一直以为陈墓是在岭南的。如果陈寅恪先生的墓地在这里,我们却失之交臂,那岂不是太大的遗憾?于是跟杨西律师商量,能否赶快跟本地人士咨询,老人家的墓地在何处,能否利用下山之前的时间去一趟。马上电话联系,果然获得了可靠信息,陈墓的确在庐山,就在我们昨天去过的植物园。可是,昨天我们参观植物园,居然完全不知道那里有这样一个重要的所在。杨律师立刻发动他的坐驾,一行五人就向植物园飞驰而去。
在植物园停车场停车,询问管理人员陈墓何在。奇怪的是,没有人知道所谓陈寅恪墓地,只知道植物园里有三老墓。所谓三老,是指为这个植物园作出重大贡献的著名植物学家胡先骕、陈封怀和秦仁昌三位先生。但是,孤陋寡闻如我,也确实不知道这是哪几位老者之墓。想来墓地总会放到一起的,于是就沿着三老墓的指示牌往前寻找。庐山植物园是一个好大的园子,古树参天,路径交错,五个人分头撒网式地寻找,总算找到了三老墓。可是陈寅恪墓还是不见。机敏的柳经纬兄往旁边寻找,很快就发现了三老墓侧面高处的陈寅恪墓。
这是一座造型异乎寻常的墓碑。几块未经雕琢的石头并立在一起,一块高一些的柱石上面镌刻着碑铭:陈寅恪唐筼夫妇永眠于此。背后刻立碑人,即陈先生的三位女公子和庐山植物园。另一块横置着的石头上刻着黄永玉先生题写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署名“后学湘人黄永玉敬书”。署名后的时间表明该墓修建于年。回来后查有关资料,知道陈寅恪先生得以安葬庐山的曲折经历,包括黄永玉先生为此所作的不懈努力,还有广东的学者对于陈寅恪先生最终长眠庐山而非广州的惋惜。不过,陈墓最终归庐山,还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情。这不仅因为陈先生故乡在修水,先人在山上有故居,还因为这山顶上的植物园相当安静。也许是有意的安排,园中所有路牌都未标注陈寅恪墓地在此,客观上也减少了到这里来的游人数量。陈公晚年,遭遇浩劫,中大寓所四周架上高音喇叭,昼夜不停地广播批判他的文章,直到折磨致死。现在他老人家总算可以得到永久的安静了。
今年我拜谒了不少名人墓地,先是在三月访台北胡适墓,七月中旬在杭州又访俞樾墓和于谦墓,下旬访陈寅恪墓和胡耀邦墓,月底又访一座名气更大的墓园——黄帝陵。在这个过程中,自己不免想到钱锺书先生,依照他的遗嘱,骨灰不留存,跟其他遗弃者的骨灰一起丢弃。这当然是极通达的处理方式。当年某高校开纪念钱先生先人基博公之学术研讨会,邀请钱先生参会,钱先生复信谢绝,略谓先父所为自有其著作在,无待招些不三不四之人,说些不痛不痒之话,花些不明不白之钱云云。想此境界,的确是一切看透,遑论身后哀荣。更不必说运动一来,掘坟砸碑之事常有,修改一下“好了歌”——“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也没了”。念及此,不禁叹息再三。
年8月5日
作者系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延伸链接:
陈寅恪诗钞
陈寅恪(.7.3-.10.7),江西九江市修水县客家人,生于湖南长沙,祖籍福建上杭。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集诗人、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先后任职任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广西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等。
乙酉秋赴英疗治目疾自印度乘水上飞机至伦敦途中作
眼暗犹思得复明,强扶衰病试飞行。
还家魂梦穿云断,去国衣装入海轻。
异域岂能医异疾,前游真已隔前生。
三洲四日匆匆过,多少伤今念昔情。
丁亥春日清华园作
葱葱佳气古幽州,隔世重来泪不收。
桃观已非前度树,藁街长是最高楼。
名园北监仍多士,老父东城有独忧。
惆怅念年眠食地,一春残梦上心头。
丁亥除夕作
杀人盈野复盈城,谁挽天河洗甲兵。
至德收京回纥马,宣和浮海女真盟。
兴亡总入连宵梦,衰废难胜饯岁觥。
五十八年流涕尽,可能留命见升平。
十年诗用听水斋韵
金谷繁华四散空,但闻啼鸟怨东风。
楼台基坏丛生棘,花木根虚久穴虫。
蝶使几番飞不断,蚁宫何日战方终。
十年孤负春光好,叹息园林旧主翁。
己丑广州七夕
岭树高楼影动摇,天风吹海海初潮。
金瓯已缺今宵月,银汉犹填旧日桥。
帘外新凉惊节换,夜阑离绪总魂销。
人间尽误佳期了,更有佳期莫恨遥。
己丑送春
无风无雨送残春,一角园林独怆神。
烛照已非前夕影,枝空犹想去年人。
辽西梦恨中宵断,江左妆夸半面新。
最是芳时弹指尽,蝶蜂飞懒倍沾巾。
壬午元旦对盆花感赋
寂寞盆花也自开,移根犹忆手亲栽。
云昏雾湿春仍好,金蹶元兴梦未回。
乞米至今余断帖,埋名从古是奇才。
劫灰满眼堪愁绝,坐守寒灰更可哀。
按:太平洋战起困居香港时作。一九四二年二月
壬辰春日作
细雨残花昼掩门,结庐人境似荒村。
简斋作客三春过,裴淑知诗一笑温。
南渡饱看新世局,北归难觅旧巢痕。
芳时已被冬郎误,何地能招自古魂。
忆故居
渺渺钟声出远方,依依林影万鸦藏。
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
破碎山河迎胜利,残余岁月送凄凉。
松门松菊何年梦,且认他乡作故乡。
无题
乱眼繁枝照梦痕,寻芳西出忆都门。
金犊旧游迷紫陌,玉龙哀曲怨黄昏。
花光坐恼乡关思,烛烬能温儿女魂。
绝代吴姝愁更好,天涯心赏几人存。
无题,咏张群内阁
舟中怅望梦难寻,绣被焚香夜夜心。
武帝弘规金屋众,文君幽恨凤弦深。
催妆青女羞还却,隔雨红楼冷不禁。
写尽相思千万纸,东墙消息费沉吟。
丙戌春旅居英伦疗治目疾无效取海道东归戊子冬复由上海乘轮至广州感赋
又附楼船到海涯,东归短梦不胜嗟。
求医未获三年艾,避地难希五月花。
形貌久供儿女笑,文章羞向世人夸。
毁车杀马平生志,太息维摩尚有家。
丙戌春游英归国舟中作
百尺楼船海气寒,凭阑人病怯衣单。
远游空负求医意,归死人嗟行路难。
蚕食光阴春黯澹,龙吟风雨夜迷漫。
人生终古长无谓,干尽瀛波泪未干。
戊辰中秋夕渤海舟中作
天风吹月到孤舟,哀乐无端托此游。
影底河山频换世,愁中节物易惊秋。
初升紫塞云将合,照彻沧波海不流。
解识阴晴圆缺意,有人雾鬓独登楼。
甲午元旦题曾农髯丈所画齐眉绥福红梅图
花枝含笑画犹存,偕老浑忘岁月奔。
红烛高烧人并照,绿云低覆镜回温。
新妆几换孤山面,浅笔终留倩女魂。
珍重玳梁香雪影,他生同认旧巢痕。
按:图为莹寅结婚时洞房壁间所悬画幅也。一九五四年二月
甲申除夕病榻作时目疾颇剧离香港又三年矣
雨雪霏霏早闭门,荒园数亩似山村。
携家未识家何置,归国惟欣国尚存。
四海兵戈迷病眼,九年忧患蚀精魂。
扶床稚女闻欢笑,依约承平旧梦痕。
甲戌人日谒杜工部祠
新祠故宅总伤情,沧海能来奠一觥。
千古文章孤愤在,初春节物万愁生。
风骚薄命呼真宰,离乱余年望太平。
归倚小车心似醉,晚烟哀角满江城。
吴氏园海棠
无风无雨送残春,一角园林独怆神。
读史早知今日事,看花犹是去年人。
梦回锦里愁如海,酒醒黄州雪作尘。
闻道通明同换劫,绿章谁省泪沾巾。
纯阳观梅花
我来只及见残梅,叹息今年特早开。
花事已随浮世改,苔根犹是旧时栽。
名山讲席无儒士,胜地仙家有劫灰。
游览总嫌天宇窄,更揩病眼上高台。
辛卯七夕
乞巧楼头雁阵横,秦时月照古边城。
已凉秋夜帘深掩,难暖罗衾梦未成。
天上又闻伤短别,人间虚说誓长生。
今宵独抱绵绵恨,不是唐皇汉帝情。
庚寅人日
岭梅人日已无花,独对空枝感岁华。
黄鹞鲁连羞有国,白头摩诘尚余家。
催归北客心终怯,久味南烹意可嗟。
闭户寻诗亦多事,不如闭眼送生涯。
南朝
金粉南朝是旧游,徐妃半面足风流。
苍天已死三千岁,青骨成神二十秋。
去国欲枯双目泪,浮家虚说五湖舟。
英伦灯火高楼夜,伤别伤春更白头。
春日独游玉泉静明园
犹记红墙出柳根,十年重到亦无存。
园林故国春芜早,景物空山夕照昏。
回首平生终负气,此身未死已销魂。
人间不会孤游意,归去含凄自闭门。
残春
家亡国破此身留,客馆春寒却似秋。
雨里苦愁花事尽,窗前犹噪雀声啾。
群心已惯经离乱,孤注方看博死休。
袖手沉吟待天意,可堪空白五分头。
残春
无端来此送残春,一角湖楼独怆神。
读史早知今日事,对花犹忆去年人。
过江悯度饥难救,弃世君平俗更亲。
解识蛮山留我意,赤榴如火绿榕新。
追忆游挪威诗,北海舟中
孤怀入海弥难说,水鸟舟人共此游。
束地巨环迎北小,拍天万水尽南流。
斜阳大月中宵见,故国新声一笑休。
忽忆江南黄篾舫,几时归去作遨游。
追忆游挪威诗,易卜生墓
清游十日饱冰霜,来吊词人暖肺肠。
东海何期通寤寐,北欧今始有文章。
疏星冷月全天趣,白雪沧波缀国妆①。
平淡恢奇同一笑,大槌碑下对斜阳②。
按:①挪威女郎多衣绣衣一袭,所谓国妆是也。余取以喻易卜生作品。
②墓碑上刻有大槌一具。
挽王静安先生
敢将私谊哭斯人,文化神州丧一身。
越甲未应公独耻,湘累宁与俗同尘。
吾侪所学关天意,并世相知妒道真。
赢得大清干净水,年年呜咽说灵均。
晓莹生日赋一诗为寿
园林五月晚微凉,兼味盘飧共举觞。
理鬓未愁临镜影,画眉应问入时妆。
几回客里逢兹日,何处寰中似故乡。
记否凤城初见夕,榴花如火白莲香。
丁亥元夕用东坡韵
万里烽烟惨淡天,照人明月为谁妍。
观兵已抉城门目,求药空回海国船。
阶上鱼龙迷戏舞,词中梅柳泣华年。
旧京节物承平梦,未忍匆匆过上元。
华西坝
浅草平场广陌通,小渠高柳思无穷。
雷奔乍过浮香雾,电笑微闻送晚风。
酒困不妨胡舞乱,花娇弥觉汉妆浓。
谁知万国同欢地,却在山河破碎中。
庚寅元夕用东坡韵
过岭南来便隔天,一冬无雪有花妍。
山河已入宜春槛,身世真同失水船。
明月满床思旧节,惊雷破柱报新年①。
鱼龙寂寞江城暗,知否姮娥换纪元。
按:①是夕有空袭。一九五零年三月
庚寅广州七夕
岭树遮楼暗碧霄,柳州今夕倍无憀。
金瓯已缺云边月,银汉犹通海上潮。
领略新凉惊骨透,流传故事总魂销。
人间自误佳期了,更有佳期莫怨遥。
五十六岁生日三绝
其一
鬼乡人世两伤情,万古书虫有叹声。
泪眼已枯心已碎,莫将文字误他生。
其二
去年病目实已死,虽号为人与鬼同。
可笑家人作生日,宛如设祭奠亡翁。
其三
女痴妻病自堪怜,况更流离历岁年。
愿得时清目复朗,扶携同泛峡江船。
甲午春朱叟自杭州寄示观新排长生殿传奇诗因亦赋答绝句五首近戏撰论再生缘一文故诗语牵连及之也
一抹红墙隔死生,皕年悲恨总难平。
我近负得盲翁鼓,说尽人间未了情。
报载某会中有梅兰芳之名戏题一绝
蜂户蚁封一聚尘,可怜犹梦故都春。
曹蜍李志名虽众,只识香南绝代人。
报载某至重庆距西安事变将十年矣
铁骑飞空京洛收,会盟赞普散边愁。
十年一觉长安梦,不识何人是楚囚。
辛卯广州端午
菖蒲似剑还生绿,艾叶如旗不闪红。
唯有沉湘哀郢泪,弥天梅雨却相同。
贫女
绮罗高价等珠玑,白叠虽廉限敢违。
幸有阿婆花布被,挑灯裁作入时衣。
夏日听读报
掉海鲸鱼蹙浪空,蟠霄雕鹫喷烟红。
独怜卧疾陈居士,消受长廊一角风。
钱受之东山诗集末附甲申元日诗云“衰残敢负苍生望,自理东山旧管弦”戏题一绝
兴亡江左自伤情,远志终惭小草名。
谁为谢公转一语,东山妓即是苍生。
阅报戏作二绝(选一)
弦箭文章苦未休,权门奔走喘吴牛。
自由共道文人笔,最是文人不自由。
客南归述所闻戏作一绝
青史埋名愿已如,青山埋骨愿犹虚。
可怜鴂舌空相问,不识何方有鉴湖。
别蒙自
我昔来时春水荒,我今去时秋草长。
来去匆匆数月耳,湖山一角已沧桑。
编者按语:10月7日,是陈寅恪先生的忌日,小编做了这期诗话和诗选,略表追怀。先生是众所周知的史学名家,论其学术成就,不仅是我国近百年来的杰出人物,在国际文史界中也有一定地位。在此盛名之下,知道先生擅长作诗的人相对较少。先生治隋唐之学,作诗亦追三唐,其所作雅健雄深,兼有李商隐的窈渺和韩偓的绵丽。在先生饱经患难的一生中,诗歌是其内心的外露与生命的表征,是先生一人之心史,亦是神州一代之诗史。
少年忧国先生早岁留学西欧,年在柏林听说日本合并朝鲜,感而赋诗,有句云:
先生早岁留学西欧,年在柏林听说日本合并朝鲜,感而赋诗,有句云:
偶然东望隔云涛,夕照苍茫怯回首。
惊闻千载箕子地,十年两度遭屠剖。
玺绶空辞上国封,传车终叹降王走。
欲比虞宾亦未能,伏见犹居昌德右。
陶潜已去羲皇久,我生更在陶潜后。
兴亡今古郁孤怀,一放悲歌仰天吼。
这是先生诗集的第一首诗,意气慷慨,笔力苍凉。当时清朝无能,列强环伺,神州有陆沉之危。朝鲜本为清朝附属国,至此终为日本兼并,对国人之刺激极大。盖不仅由于一地之得失,更可见中华老大帝国之衰微和日本新晋帝国之兴起,先生之感慨当在此。就诗而论,家学渊源所在,弱冠之年其功力已经如此深粹。
身世飘零之感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先生陷于香港,坚拒日本人的招揽,后得乘舟回广州湾,又经粤西辗转到桂林。其间诗有可录者:
《广州湾舟中作用义山无题韵》
万国兵戈一叶舟,故丘归死不夷犹。
袖中缩手嗟空老,纸上刳肝或少留。
此日中原真一发,当时遗恨已千秋。
读书久识人生苦,未待崩离早白头。
《拏家抵桂林逾两月困居旅舍感赋》
不生不死欲如何,三月昏昏醉梦过。
残剩山河行旅倦,乱离骨肉病愁多。
江南旧义饥难救,浯上新文石待磨。
万里乾坤空莽荡,百年身世任蹉跎。
脱身虎口,重入国门,原为可喜之事,然而前路渺茫,行旅疲倦,这几首诗少有情感激烈之语,在平淡之中充满了家国存亡、身世飘零之感。
▲陈寅恪夫妇与三个女儿年秋在香港合影
历史家之眼光后来国际形势日渐好转,日本最终投降,先生感而赋诗:
《九月三日日本签订降约于金陵感赋》
梦里匆匆两乙年,竟看东海变桑田。
燃萁煮豆萁先尽,纵火焚林火自延。
来日更忧新世局,众生谁识旧因缘。
石头城上降幡出,回首春帆一慨然。
先生自注:“光绪乙未中日订约于马关之春帆楼。”在胜利的喜悦之后,先生忧从中来,第二联对日本纵火终于自焚感到悲哀,第三联对当时的内战怀有隐忧。先生作为历史家,观察事物,全面分析,固不满足于一时之幻象。
挽王国维先生与王国维是忘年之交。王国维自沉昆明湖后,先生极度悲伤,为其写下哀婉凄绝的挽联和挽诗:
十七年家国久魂消,犹余剩水残山,留于累臣共一死;
五千卷牙签新手触,待检玄文奇字,谬承遗命倍伤神。
《挽王静安先生》
敢将私谊哭斯人,文化神州丧一身。
越甲未应公独耻,湘累宁与俗同尘。
吾侪所学关天意,并世相知妒道真。
赢得大清干净水,年年呜咽说灵均。
师友风义,溢于言表。传说冯玉祥逼宫之时,王国维曾与罗振玉等人相约一同殉难,最终未果,过了几年,有所刺激,乃独践其约。先生挽诗的第二联,或许说的就是这件本事。
▲陈寅恪诗笺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先生在《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中的一段话,至今仍激励着后学:
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圣所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呜呼!树兹石于讲舍,系哀思而不忘。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来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最后二十年先生晚年执教中山大学,以郭沫若为代表的中国科学院曾力邀先生北上,先生以研究学术须有自由思想、独立精神为由拒绝。在回复郭沫若的信中,先生附了一首诗,其中最后一句化用自柳宗元的“欲采蘋花不自由”,将柳宗元的叹息化为自己拒绝北上的坚定心声:
答北客
多谢相知筑菟裘,可怜无蟹有监州。
柳家既负元和脚,不采蘋花即自由。
年,吴宓到广州看望先生,故人重逢,握手悲欢。先生有赠别诗感人至深:
赠吴雨僧
问疾宁辞蜀道难,相逢握手泪汍澜。
暮年一晤非容易,应作生离死别看。
不料却真的一语成谶。后来文革爆发,先生遭到残酷折磨,于年10月7日辞世。
▲陈寅恪在助手黄萱的协助下正在著书
陈声聪评陈寅恪诗先生诗境甚高,富于情感,描写事物,能反映时代,虽未摆脱中国士夫之传统观念,益以忧伤衰病,不免有消极悲观情绪,然其诗已摩中、晚唐人之垒,且历游欧美,于西海景光,亦多描绘,在近代诗人中,足与黄遵宪、康有为、梁启超诸人抗手。
余英时追怀读陈寅恪先生《寒柳堂集》感赋二律
又谱玄恭万古愁,隔帘寒柳报残秋。
哀时早感浮江木,失计终迷泛海舟。
岭外新篇花满纸,江东旧义雪盈头。
谁教更历红羊劫,绝命犹闻叹死囚。其一
看尽兴亡目失明,残诗和泪写孤贞。
才兼文史名难隐,智澈人间劫早成。
吃菜事魔伤后死,食毛践土记前生。
逄蒙射羿何须怨,祸事从来是党争。其二
生命诗学
陈寅恪以韩偓、苏轼等作为“对镜写真”的对象,将笔锋集中在表现劫灰之世、衰残之象以及惊悚之心上,从而演绎自己生活于人间却处于不生不死的生存状态特征。陈寅恪的诗歌忠实反映历史,细致刻画内心,兼有诗史与心史的双重意义。(彭玉平《论陈寅恪的生命诗学》)
延伸链接:
跋涉者的足迹
励志歌词两首:
深圳读书月主题词
甲骨文字开天地
竹简百家写春秋
长空雁过天有字
万里山河眼底收
书是一辈子的朋友
天下故事写在心头
书里藏着万年交
隔着年代也握手
太阳不老天不老
万卷长流水长流
人生风景何处寻
云在青天书在手
在路上
那一天,我不得已上路为不安分的心为自尊的生存为自我的证明路上的辛酸已融进我的眼睛心灵的困境已化作我的坚定在路上,用我心灵的歌声在路上,只为伴着我的人在路上,是我生命的远行在路上,只为温暖我的人
年,在跨入而立之年之际,这本30万字的新闻作品自选集《冷眼·热血》为30岁的人生献了一份生日礼物。
作者荣登年第12期山西省政府《品牌》月刊封面人物,该刊同时还刊登了著名青年传记作家张树诚先生撰写的中篇报告文学《“铁肩”记者韩锡璋》。
年5月,陕西《时代人物》杂志对作者的报道。
年9月,云南省思茅撤区,新的普洱市成立。应云南省政府之邀,参加全国媒体走进云南普洱茶主产区采风活动。
年,在第8个中国记者节,被评为“山西省百佳新闻工作者”。作者以《羞言抱负执着事业》为题,用近万字的篇幅自述了这几年在新闻园地的风雨途程和收获的累累硕果。
年5月21日,中国法官协会文化分会诗文社在太原揭牌。图为作者与太原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冯少勇合影。
年6月28日在太原法院文化建设信息调研暨新闻宣传工作会上发言。
年7月6日,全省晚报都市报行业报迎接十八大主题宣传总编辑座谈会在山西青年报社召开。时任山西市场导报副总编的作者在会上发言——原载年7月7日山西青年报。
年9月5日,在山西日报举办的新闻文化沙龙上,作者应邀向上级领导、业界大腕介绍交流了自己的从业经验。
年9月29日——10月1日全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培训在山西日报报业集团举行。作者作为名参会者中的8名代表作了发言。
年5月23-25日,在武汉参加由中国青年报、华中师范大学主办,清华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提供学术支持的第五届全国深度报道研讨会。图为中国最高新闻奖、“长江韬奋奖”、“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获得者、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江作苏先生(左)与作者在一起。
年10月7日,韬园诗社建社93周年暨复社1周年“琴瑟年华”庆典专场上,作者与山西大学文学院在读博士、作家、诗人张德恒先生在一起。
年10月11日-14日,参加全国百家社长总编走进广东中山采风活动暨党建工作会议。
倘有给山西市场导报文化副刊、太原法院文化周刊赐稿者可发这两个邮箱。如有特殊强调事宜,敬请附于稿后。
小张编辑
E-mail: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