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晚报

您现在的位置: 西安晚报_晚报理念 > 晚报品牌 > 中国电影美学年会云端召开电影仍然是必需

中国电影美学年会云端召开电影仍然是必需

发布时间:2024/2/16 17:17:23   点击数:

9月17日,由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中国电影资料馆)电影文化研究部与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联合举办的“中国电影美学年会”在云端召开。

本次年会以“中国电影的未来与美学”为主题,围绕“电影评价的美学立场”“电影美学的影像表征与文字传达”“媒体融合与电影审美新形态”“电影创作维度的美学观察”等多个维度展开发言与思考。

与会人员同框开幕式由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电影文化研究部主任左衡研究员主持,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电影资料馆馆长、党委书记孙向辉以及陕西师范大学副校长党怀兴先后发表了开幕致辞。“我们今天在各种各样的载体上面看电影”

上半场的议程,首先由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周宪做《电影奇观与社会的奇观化》的发言。在他看来,电影对任何人都是文化佐餐。“同时,电影还生产了欲望。它把人们对奇观或者观奇的潜能激发出来。电影的奇观,创造了‘奇观拜物教’或者‘奇观上瘾’。实际上,我们日常生活根本离不开电影,有人说电影衰落了,其实电影不是衰落,而是传统的观影方式正在衰落。我们今天在各种各样的载体上面看电影,电影仍然是我们的必需品。”

发言中,周宪还以张艺谋四部作品:电影《英雄》、年的奥运会开幕式、杭州的G20峰会开幕式,以及《印象丽江》的四张照片为例介绍说:“张艺谋的鬼才究竟在什么地方?也就是说,张艺谋通过他的艺术实践,想告诉我们什么?我认为很重要的焦点就是奇观,而且张艺谋最好地诠释了奇观从电影到社会或者到文化的一个转变。”

《英雄》海报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教授王一川的发言题目为《仪式化美学情境与现代君子之风》。他开门见山地提出:“近十年来国产片出现了一种新的趋势,注意将普通人和基层干部塑造成具有现代君子风范的人物形象,并为之而建构具有社会仪式化特点的美学情境。”继而从《我和我的祖国·相遇》《》《长津湖》《守岛人》等片中,提炼出以下仪式化的美学情景实例:恋人相见不相认、魔都幻影、下跪仪式、送子从军、向长城敬礼及其他、文人雅兴、平而不凡之叠加。“如《长津湖》中的送子从军、对长城的致敬等场景就是一种仪式化的表达。而在《》中,毛泽东在法租界眼见法国人为其国庆狂欢而将中国人拦在外,激愤中挤出围观人群,向远处快跑……这个叠加的迅跑身影,高度凝练地传达毛泽东为中华崛起而东奔西走的仁厚而义勇的革命领袖形象。”

《》剧照在王一川看来,这些仪式化美学情境的出现,在影片的影像体系中往往具有一种双重美学功能,“一是促进共同体成员之间的高度认同和坚强团结;二是拉近与观众之间的距离从而形成高度认同感和共情效应。由此形成的互动仪式链不仅形塑了现代君子之风,更是对中国现代斯文的建立产生了深层构型的作用。”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胡克的发言题目为《借助电影实践美学,提高电影创作质量》,他围绕“创作要虚,美学要实”的理念展开思考与阐述,认为中国的美学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学术化美学和实践性美学,他主张未来的创作应该更多的发展实践性美学,电影要从现实生活中接受、吸取更广泛、更多元的信号,使之变为活美学,推动电影创造的发展。

“观影人次的增长,不能匹配电影院和银幕数量的增长”

下半场的议程中,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研究员饶曙光首先发言,他今次提交的题目为《共同体美学与中国电影强国建设》。饶曙光开宗明义地提出:“当下对于电影来说,最核心的问题,就是要把握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匹配与统一。电影的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的平衡与统一。如果这个问题如果把握不好,会直接影响中国电影的高质量发展,会直接影响中国电影的强国建设。”

“现在中国电影市场存在一个很大的结构性问题,头部电影与头部效应越来越突出,所占市场份额很大,对于中等成本、小成本电影的市场挤压严重,让中国电影结构性不平衡的问题越来越统一,越来越加剧。特别是疫情之后,电影观众的年龄从21岁上升到了29岁,年轻观众没有养成走进电影院看电影的习惯。尽管我个人是电影的原教旨主义者,认为只有走进电影院看电影才叫看电影,但是,年轻一代跟我们不一样,这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当下中国电影银幕已经有八万多块,数量仍在增加。但是疫情之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观影人次的增长不能匹配电影院和银幕数量的增长。意味着银幕数量的增长是无效的,所以在全面研究电影产业现状的基础上,要找出一个更好的平衡点。我想强调,尽管电影院现在有生存危机,但还是应该向制片倾斜,逐步提升制片所占比例,做大制片企业才能为电影发展建立良好的基础。特别是疫情之后,线上线下发行实际上是命运共同体,两者应该形成良性互动的关系。只有共同做大蛋糕,才能有效保障所有参与者的利益,才能够让电影有更好的发展。”饶曙光最后说道。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常务副会长、研究员张卫发表了题为《未来的中国电影与电影美学》的发言,指出在建设电影强国的愿景下,未来的中国电影应该努力呈现以下形态及其美学:一是系列电影,电影作为一个全球性的概念,应该满足全球各国观众共同的生存心理需要,表达共同的全人类共有的真善美价值观;二是艺术电影及其美学——电影强国的另一个标志是获得世界各地各种电影节的各种奖项,要获得电影奖,就要提倡独特个性和探索实验的艺术电影及其美学;第三是现实主义电影及其美学现实主义;最后是想象力电影及其美学。

据介绍,本次年会由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电影文化研究部与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联合承办,陕西省电影行业协会《西部影谈》、陕西省电影行业协会拍摄服务中心、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西安)执委会协办。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转载请注明:http://www.ytshn43.com/wbpp/15508.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