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炳银说,在北京阅读家乡的报纸会有一种特别的亲切感,自己也总有很浓郁的兴趣“就说晚报的副刊,不时会有一些名家出场,但似乎更多的版面让位给来自基层的文学爱好者,包括不少在校的中小学生文章的内容也不是如今许多文章的那种空洞套路,多是一些作者自己的个性发现和感受”
“回到西安,这种熟悉亲切的感觉,真好!”昨晚,作为此次“《西安晚报》现象”研讨会特别邀请的两位北京嘉宾——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首席研究员白烨,中国作家协会研究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全国报告文学理论研究会会长李炳银西安晚报发行量乘机抵达西安
他因此感慨自己与《西安晚报》的缘分之深,“这是一种缘分,更是一种福分在我成长的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能够在《西安晚报》这样有影响的报纸上发表文章,出头露面,对于一个初习评论的写作者来说,触动之大,影响之深,是难以估量的这一切都让我感念不已,铭记在心”
他感慨,陕西的作家,如陈忠实、贾平凹都说自己的文学道路与《西安晚报》有关邓小平说,中国的足球要从娃娃抓起我看,晚报也是着眼基层,着眼在青少年中培育文化、文学的未来
“我这个人,家乡的情结比较浓离开老家43年了但是,家乡的饭食,家乡的秦腔、碗碗腔等戏曲还是上瘾,说实话,外边尽管会有很多的繁华和趣味,但我对来自家乡的信息总还是饶有兴趣”李炳银感慨西安晚报送报,也正因此,虽然如今久居北京,但自己家仍保留着天天阅读《西安日报》和《西安晚报》的习惯,“大量地传递有关建设大西安不断加强高新区、经济开发区,推进浐霸生态区,融入渭北工业区等很多改革发展和建设的新消息,使我对家乡的情形了解更多,向往也更多”
作为长期居住在北京的陕西人,他俩一位至今保留着天天读《西安晚报》的习惯,一位起步之作与转型之作都是在《西安晚报》发表,因为这种情缘,让两人从下飞机之时,就表露出特别的兴奋,“常回西安,可是这次参加《西安晚报》文化现象研讨会,意义不一般——这份报纸,我们关注了好多年!”与西安、与《西安晚报》的特殊情感,也让二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情绪高扬
作为我国著名文学评论家,白烨西安晚报照片从事文学评论已有30多年他回忆,自己踏上文学评论历程的“第一步”是从西安迈出的,初次亮相的舞台正是《西安晚报》这也是他这次一定赶来参加“《西安晚报》现象”研讨会的原因,“我看重这份报纸,它是我的评论起点,是我的精神故乡”
《西安晚报》是我的精神故乡
在首都读到家乡晚报特亲切
白烨清楚地记得,自己第一篇评论——《狂叫“正名”,意在篡权》刊发的日子,在1974年2月25日被《西安晚报》以“来稿选登”的方式选发,让当时年轻的他对写作拥有更多的信心与动力而在1977年3月28日,《西安晚报》又刊载了白烨的一篇电影评论,“这篇千把字的影评,是我在新时期发表的首篇文艺评论由这篇文章开始,我便以文艺评论作为主攻方向,完成了个人评论写作的定向与转西安晚报12-30型”
文/记者孙欢 图/记者尚洪涛
根治白癜风北京哪有看白癜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