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易俗社原名“陕西伶学社”,被公认为世界艺坛三大古老剧社之一。中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田汉曾说过:“世界上具有半个世纪历史的剧团有三个,一个是法国芭蕾舞剧团、一个是前苏联的莫斯科大剧院、还有一个就是西安易俗社”。
易俗社的创建要追溯到辛亥革命。年,清廷覆亡,新建立的民国政府发布法令,推行现代礼俗,发辫、跪拜、缠足都被废止,民主共和、男女平等则成为流行观念。为能让不识字的老百姓理解新思想,以“移风易俗,辅助社会教育”为宗旨,陕西籍同盟会会员孙仁玉和李桐轩创办了秦腔剧社——易俗社。
易俗社是我国最早把戏曲训练、培养艺术人才、文化教育和演出实践相结合的秦腔艺术团体。它首次在秦腔剧社内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剧本建设,仅80余年,编写的剧目达多本。
年7月,鲁迅先生和全国十余名著名学者应西北大学校长傅桐之邀请到西安讲学。他到西安不久,就应邀去易俗社观看演出。年8月l3日是易俗社成立12周年纪念日,鲁迅先生深有感触地对易俗社领导成员和随行同仁说:“西安地处偏远,交通不便,而能有这样一个立意提倡社会教育为宗旨的剧社,起移风易俗的作用,实属难能可贵。”他还亲笔题词:“古调独弹”四字,制成匾额一块赠给易俗社,并将讲学所得酬金50元捐赠给易俗社,并说“讲学金取之于陕,用之于陕。”
抗战爆发后,日军轰炸西安期间,易俗社的剧场、宿舍都被炸毁。但演员们依旧在南郊观音庙村的树荫下,排演了新编的《出征》《孝妇歼敌》《长江会战》等剧目。至年,易俗社共有13期多名学员,其中人才辈出,如“西北梅兰芳”王天民、秦腔“须生泰斗”刘毓中等。
如今,已经有年历史的易俗社仍然焕发着青春活力。
﹊﹊﹊﹊﹊﹊﹊﹊﹊﹊﹊﹊
欢迎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