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晚报

您现在的位置: 西安晚报_晚报理念 > 晚报品牌 > 荐读丨品味广元唯有美食与爱不可辜负

荐读丨品味广元唯有美食与爱不可辜负

发布时间:2017-4-1 15:00:57   点击数:

广元晚报

「思想温度品质」

食在广元

品味一座城市,除了用“脚”去丈量,你还可以用“心”去感受,用“眼”去观察。但对于广元这样一个很特别的地方,也许还要用“舌尖”才能真正品味到它的真谛。

广元是真正吃的城市,蒸凉面、核桃饼、酸菜豆花面、老腊肉、驼子肉、蒸烧白、麻辣串……还有时光掩映下各色乡土美食,口味鲜香,回味悠长。

广元人食的是一种文化,一种情味,一种不矫揉造作的川北性格。

这里,平实、热闹,享受着世俗世界的烟火滋味,大抵也是一种美好。

农家酒席

广元素有“女皇故里”、“蜀北重镇”、“川北门户”和“巴蜀金三角”之称,物产丰富,从历史上看来,人民生活比较富裕一点,一般婚姻宴客的风俗,都得有个“九斗碗”,即是要有九碗菜肴,摆在桌上。有钱人家,还得在“九斗碗”之外,再加九个冷盘。

九斗碗,也被广元人称为坝坝宴。看似普通的九斗碗,背后却积淀着厚重的传统文化。

农家酒席坨子肉

传灯侍女(利州)

十月一到,青草始黄,秋风一起,日子就利利索索地奔冬天而去。

抬头望天,无限湛蓝里,渐生的萧索里,又似乎能嗅到爆竹的热闹。忽然很想外爷做的坨子肉了。

记忆中农家的酒席大多在冬月,因为开始杀年猪了,外爷这时也是最繁忙的。

一阵嘹亮的唢呐声后,一阵噼里啪啦的鞭炮和青烟席卷而来。看完新娘子,我和小伙伴们就蜂拥跑到离自己最近的席位上坐下,也不管知客叫嚷。其实不需抢的,大人们都还在你推我让客气着呢,空位到处都是,只是我们想要坐到一起。想到那热腾腾的十大品碗,酱黄嫩闪闪的坨子肉,筷子已经在手里敲得梆梆响。

坨子肉,用五花肉,洗尽晾干,抹上豆瓣或者醪糟,皮朝下在油锅里炸过,炸时还要不停地翻动,注意火候的大小,火不能太大,火大易焦;亦不能太小,去油太慢,俗称走油。直到炸成酱红色,油水去掉大半,过滤起来,稍冷后再切成四四方方如婴儿拳头大小,再佐以生姜、大蒜、料酒、花椒粉、盐巴搅拌放置,放置一段时间,有时甚至还要在脆黄的皮上再涂三次醪糟水,整整齐齐码在土巴碗里,每碗八块,不能多也不能少。上面覆盖切得细细的腌菜,上蒸笼,蒸过半个小时,放锅上闷着。要吃时,才拿出一碗来,“啪”的一下倒扣出来,淋上醋汤和葱花,一阵浓郁的肉香就四下散逸开去。金灿灿的黄金甲,用筷子头敲,脆脆的,挑在筷子上会轻轻的微颤,放在嘴里,都不需用牙,用舌头就能舔化。虽是肥肉,夹着两层浅浅的瘦肉,却肥而不腻。外爷是当时做酒席的权威,他做的坨子肉选材特别讲究,非得要肥瘦相间连环重叠至四层的二刀五花肉,说这样才能四季有肥有瘦,日子才能真正的匀称。但是,在那样的年代,若照他这样做下去,哪里还能吃到肉呢,大多数时间他都是落寞的吧?

所以,十大碗的酒桌上,坨子肉总是最后一个端上桌,在大家都等得不耐烦的时候,只听掌盘的一声大喝“坨子肉,来啰……”后面的颤音拖得很长,伴随着一阵浓郁的肉香风一般地就钻进了每个人的鼻孔。这时,小伙伴们全都站了起来,你抢我夺,不消几秒,只留下灰褐的土巴碗底一汪醋色上还荡漾着点点闪烁的油分子,肉香尚来不及散开。再看别桌,尽皆如此。

如今外爷已故,母亲也常做坨子肉给我们吃。抬头,秋风簌簌卷过,又想起外爷,和那些扑棱棱飞走的日子。

作者简介:传灯侍女,真名杨莉,又名传灯侍女,中学教师,以文字为药,医愚及孤独。

广元凉面

广元凉面就是广元人民的乡愁。每次回到广元,下车第一件事情就是吃一碗凉面。广元的凉面别的地方都吃不到,只有在广元才能做出软软绵绵的口感,麻辣鲜香的味道,再配上一碗稀饭一碟泡菜,便足以慰风尘,足以春暖花开。

林家凉面的故事

杨春鹤(利州)

一户林姓人家,凭着一个露天篷篷、三个石磨和一口蒸锅在广元城南做起蒸凉面。仅凭这么一个寒酸小铺面的收入,硬是置办了半条海壕街的房产——这已是民国时期的事情了。林家做的蒸凉面,可以说是当时广元最有名的地方特色小吃了。

林家人做蒸凉面,米一定得是汉中的大米,水一定得是白家井的井水,米浸泡一天,轻捏即粉,慢工细磨,出浆粘稠适度,蒸出的凉面滑腻爽口,清凉宜人,加上垫碗的韭菜、芹菜、豆芽等翘头,再浇上一勺香喷喷的熟油辣子,那个馋得人啧啧流口水的美味,给南来北往的食客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也是因为这一特色小吃牵线搭桥,还曾引发出因爱生情,因情而疑而死的一个传奇。

年冬,第一师独立旅旅长丁德隆奉命率部到广元、昭化布防,驻地三堆坝,防止红四方面军向陕甘发展。国民党这一群官兵多为好吃嘴,常常为吃一碗凉面要走上三四十里路,有时没有位子,当兵的就买一碗凉面趴在磨浆的石磨上吃。在这些人当中,就有曾就读北京大学历史系,被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大赞奇才奇才,黄埔四期步科学员,时任第一团团长后来在抗日战争中战功赫赫的张灵甫。张灵甫是在吃林凉面的过程中,无意结识了家住海壕街的进步女青年吴海兰,并被其学识所倾倒。吴海兰那时还是广元南街福音堂女子学校读书的女学生,聪明伶俐,被誉为学校一朵花。这年年末,两人结为了伉俪。

第二年,吴海兰随夫去了西安。再后来就发生了轰动全国的“古城杀妻”案。张为此被判刑十年。这位国民党军官的名字也由此发生了变化:张钟麟,字灵甫,改名为张灵甫,字钟麟。(这段公案在“民国张灵甫杀妻奇案”与《民国高级将领列传》中都有记载。)当然,这已是后话了。

世事几经更迭,林家凉面早已不见踪迹,其后人也没有再将家族事业继续下去。林家制作凉面的那些家什,和他们做出的那份勾人的味道,早已成为过去,成为老一辈人的回忆。令人意外的是,近年来民间掀起一阵“张灵甫热”,就连他散落人间的那些后人,也都相继有了下落。据说他与吴海兰所生的女儿张芳云,前年还回广元认亲了。

作者简介:杨春鹤,剑阁人,长居利州,供职于国网广元供电公司,业余喜欢写作,以散文见长。

街边美食

“尚滋味,好辛香”,在川北广元,在无数个“巴山夜雨涨秋池”的平凡日子里面,这一枚枚火红的辣椒,连同一粒粒青翠的花椒,串成一根根明艳动人的麻辣串,成为广为人知的川北特色小吃,更让广元这个千椒百味的麻辣江湖,演绎出世俗动人的烟火情怀。

剑阁麻辣串

东篱(利州)

作为土生土长的四川人,出门旅行最大的困扰应该是饮食不适应吧!

记得那年到西安旅游,一路上的好心情到了饭点就开始低落无比;到传说中美食之乡的香港也得随身携带辣椒包才可以下饭;回到四川第一件事就是到火锅店解馋。所以对川人来说最好吃的还是川菜,没有之一。

就说咱广元,好吃的出名的都数不胜数,除了凉面酸菜豆花稀饭,周边县区的也不少。比如旺苍的核桃花生饼,烤出来揭锅的时候可是一条街都是香气扑鼻;曾家山的土豆大白菜,就用油盐清炒出来都是满口生香;我曾经在米仓山脚下的农户里吃到过土豆炖鸡。土豆是本地的小土豆,清新可口,毫不混汤,鸡是农家散养的土鸡。两者合炖居然味道意外地好。在别处再没吃过这样的组合。

我个人最喜欢的自然是家乡剑阁的美食。剑门豆腐名闻川内外,可惜现在的豆腐宴已经是盛名之下难副其实。要是你没事的时候到剑门镇上转转,挑街边那不起眼的小店钻进去,要几个家常豆腐烧个青菜豆腐汤,打二两店家泡的青梅酒,那美味会让你忍不住咬掉舌头。

离家二十年,在外面心心念念的除了父母,就是家乡味。小时候物质贫乏,外婆留给我的一个桔子一块冰糖就是无上的美味;一家人到剑门关登高,捡拾的野菌子洗净,用自家榨的菜籽油做浇头,一碗菌子面香得你恨不得长出猪八戒的肚子;放学路上和三五好友坐在路边摊,一毛钱一串的麻辣串足以让你心满意足。一个简单的蜂窝煤炉子,一锅红艳的汤底,一把竹签串着各种食物,在锅里煮好拿出来,蘸上辣椒面、花椒面、盐、味精,那叫一个爽。可以煮的食材很多,青菜豆腐肥肠脑花,只要市场上有的都可以入锅。我最喜欢的是豆腐块和灰菜条的串串,鲜嫩入味。还有灰菜锅巴,煮成麻辣串韧性十足,嚼起来咯吱咯吱地响。几十年过去了,麻辣串也有了改进,大家都用香油碗碟斯斯文文地小口吃喝。饶是如此,我还是觉着一堆人围坐着锅子人手一串直接开吃最过瘾。现如今每次回老家必要去解解馋的。

对于吃货来说,吃的不仅仅是食物,还是一种心情,一种念想。

作者简介:东篱,真名彭哲菊,70后,医务工作者,文艺女中年。生于斯长于斯,爱一切美好的事物。

妈妈的味道

一切都会衰老。广元,这座古朴的城市,就应该有她的皱纹,她的白发。

当喧嚣的汽笛萦绕在耳畔时,你是否能回忆起远处的叫卖声?当精雕细琢地美食呈现在你眼前,你是否能想起儿时母亲的一碗清粥小菜?当高楼林立的城市取代低矮的老宅,你是否会觉得邻里之间少了那么几分热闹?

黄荆枝蘸酱

张川(昭化)

一碗稀饭的制作是最简单不过的,要吃出地域的味道,那一道下饭菜制作的过程就不那么容易了。母亲的蘸酱稀饭就是最有特色的。

初夏时分,川北的黄荆枝丛含苞待放的时候,就是制作广元特有晒酱的最佳时机。新收下的小麦选出饱满无虫的籽粒,再选下一定数量的胡豆,最好是豌豆和在一起,盛上山泉水在柴锅里蒸煮。这个时候的火候最难掌握,蒸煮的既不能太生,也不能太熟。往往这时母亲就会叫我们这些小孩子去屋后、山脚、田边拿刀砍回长满花骨朵的嫩黄荆枝,没有花骨朵的不要,花朵开放的也不能砍。蘸着朝露把砍下的荆枝扛回家,母亲就在屋里催促我们小孩了,快点在土楼上清扫出一块干净的地方,母亲已经大汗淋漓地把一筐煮好滤好的麦粒拿上楼来,厚厚的摊在土楼上,趁着热气把荆枝覆盖在上面。这个过程必须迅速。

五到七天过去了,掀开荆枝就会看到麦粒和豌胡豆上面长出黄绿色霉,散发出阵阵的清香味。然后把它铲起来在嘉陵江里反复地搓淘,去除荆条叶,在晒坝里晾晒干,上石磨推碾,用箩筛下最细的粉末,挑一担清冽的甘泉,用一定分量的食盐混搅在陶制的大盆里。就着夏天猛烈的太阳暴晒,一直要晒到味道变得特别香浓,一里地外也能闻到它炽烈的香味才算好。这中间需要早上搅晒,上下盆里要一致,不能在烈日当头的中午去搅拌,会变酸;也不能有雨水落在盆里,会长蛆虫。晒到一定的天数,山上的野花椒也结出了果实,采一些回来放在晒酱里面,吃出来的味道又不一样。晒好的酱呈老黄色,黑黑的透着黄。然后用玻璃瓶灌装好,存放三五年香味依旧。既不长霉,也不会变味。

利用晒酱还可以做另外一种下饭菜,从蔬果园里采来鲜嫩的小黄瓜和虎跳特有的俗名叫菜瓜子的瓜果,洗干净用筷子把嫩黄瓜和嫩菜瓜子密密麻麻戳满小眼,放进晒酱里浸泡一天一晚上,捞出来再压在石磨中间一晚上,然后晒干,装在晒好的酱里养着。要吃的时候,捞出来切成小指甲大小,用清油炒炒,放点葱花或者蒜苗就好。

小时候的早餐稀饭,舀一小勺晒酱,或者一小碟炒好的黄瓜抑或菜瓜子。晒酱油油的而不腻,让一碗平淡无奇的稀饭变得生动起来,那种鲜香,无与伦比。黄瓜丁是脆脆的,菜瓜丁是绵软的,让人回味无穷。再没食欲的人都会胃口大开。

人过中年,母亲渐渐老去,再没有精力做出这样的物品来,十乡八里来讨要母亲晒酱的人也渐渐忘却。这一道开胃的早餐小吃随着时光慢慢地也消失了,唉!

作者简介:张川,70后,昭化区虎跳人,农民,希望用朴素的文字打动真诚的人。

征稿启事

《广元晚报》文学副刊“笔墨香”每周五出刊,设有主题(下期主题:失眠,投稿截止时间:12月21日12:00,详见广元晚报12月16日06版笔墨香)与非主题版。现诚向广大文学爱好者征稿。

征稿要求:原创,诗歌、小说、散文、杂文等体裁不限,字数字以内。谢绝抄袭、一稿多投。稿件一经采用,将有稿酬奉上。备注:来稿请务必注明作者真实姓名、详细地址、联系电话及相关简介,并附个人生活照1-2张。

投稿邮箱:

qq.







































怎么治疗白癜风
白癜风是否传染用什么药


转载请注明:http://www.ytshn43.com/wbpp/7191.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