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晚报

您现在的位置: 西安晚报_晚报理念 > 晚报特点 > 西安造百台发动机全程往返护航为天地往

西安造百台发动机全程往返护航为天地往

发布时间:2022-7-31 0:34:14   点击数:
西安卫星测控中心遥牵“神十一”安全返回

11月18日,景海鹏、陈冬两名航天员在历经了33天的太空之旅后,整理行装,开始踏上回家的归程,由浩瀚的太空投入祖国母亲的怀抱。这一天,西安卫星测控中心里也很忙碌,牵引他们安全返回。

身着蓝色工作服、紧盯设备、敲击键盘、聚集探讨、传达调度,认真地做好数据分析、方案完善、设备监视、通信连通等各项工作,西安测控中心里的科研人员为神舟十一号飞船成功返回做最后的测控准备,现场不时传出“哒哒”地敲击声、嗡嗡地探讨声和洪亮地调度声。

正前方的大屏幕上,飞船运行三维显示、主着陆场区实况图像、制动调姿曲线等信息清晰展现,神舟十一号飞船已顺利进入最后一圈的太空飞行。

“一次调姿开始!”13时10分,该中心总调度赵瑞强的口令声,开启了返回舱的归乡之旅。

在测控大厅,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技术部杨永安副总师介绍说:“飞船要想顺利回家,首先要经过两次调姿,分离轨道舱。在此过程中,西安卫星测控中心要通过所属测站传回的实时监视数据,判断飞船调姿及其发动机点火情况,确保飞船准确建立正常返回制动姿态,为后续返回工作打下基础。”

13时12分,飞船第二次调姿到位,紧紧锁定了回家的方向。大屏幕上,数据曲线随着飞船的运行而不断推进,各项参数显示,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已顺利进入返回轨道。此时,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指挥大厅里,由轨道控制专家李恒年所带领的控制团队,正在根据飞船的实时飞行状态进行返回落点预报的计算处理。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在返回过程的不同高度段,小组成员要对落点预报进行多次计算,为主着陆场区确定搜救方位提供准确的依据。

“推返分离!”13时34分,飞船返回舱开始进入稠密大气层。“黄河发现飞船!”“黄河双向捕获!”扬声器里,调度报告声此起彼伏,中心及所属测站正在密切监测飞船返回舱的技术状态。13时38分,返回舱进入黑障,地面与返回舱的通信暂时中断。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大厅里变得异常紧张寂静,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回收两号USB发现目标!”“回收两号光学发现目标!”13时44分,连续两个清晰的调度声打破了沉寂,令在场人员长舒了一口气。13时46分,弹伞舱盖。灰色的大屏幕上,空中打开的降落伞似白色的火花耀眼绽放,点燃了人们眼中的欣喜!

“抛防热大底!”“返回舱垂挂!”经过紧张而缜密的分析计算,该中心技术部工程师淡鹏将返回前最后一次计算的各组数据汇报给组长李恒年,进行最终的数据选优,这直接关系到搜救人员能否及时准确地发现目标。李恒年快速比对,当即拍板,发送数据。大厅内,技术部工程师孙山鹏接收到命令,轻点鼠标,将落点预报数据发出。

“华山落点预报发出!”落点预报迅速传到北京中心,引导着早已在内蒙草原上等候待命的搜救直升机和搜救立即向目标方向全速前行。14时07分,当北京中心发出“返回舱已着陆”的声音时,大厅里瞬间响起热烈的掌声。

西安晚报记者关颖通讯员姚志桐朱泽蓝为您报道

“西安造”百台发动机全程往返护航

为天地往返架“天梯”

昨日,景海鹏、陈冬两名航天员从太空安全“回家”,位于西安航天基地的航天科技集团第六研究院科研人员总算是放松了心情。从天宫二号、神舟十一号发射到两者的交会对接,再到两名航天员安全返回的全过程,航天六院研制的性能各异、功能不同的整整台发动机,为两名航天员天地往返、来去自如架起了完美无缺的太空“天梯”。

百台发动机功能各异满足各种动力需求

“这次飞行发射任务,是我国空间站建设的前哨战,也是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中第二步的核心之战,关键之战,特别是两名航天员在太空的驻留时间超过1个月,对动力保障系统的要求更加严苛,因此,要求我们六院研制交付的每一台发动机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做到万无一失,这样才能交出百分答卷。”火箭发动机专家、航天六院院长刘志让说。

从“天宫二号”“神舟十一号”先后发射升空,准确入轨,到两个航天器实现交会对接,再到两名航天员顺利回家,返回地面,该院科研人员精心研制了一百台功能各异、性能优越的全系列发动机,承担着两发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空间实验室、飞船上各种主推力及姿、轨控发动机、热控分系统及生命保障系统泵阀等的研制任务,确保了此次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实验室飞行发射任务的圆满完成,为我国建立大型空间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仅以两名航天员返回地面这个环节来说,航天六院研制的载人飞船推进系统中的系列发动机就发挥了关键作用。神舟十一号与天宫二号组合体在飞行了一个月之后必须实施分离,六院研制的神舟十一号推进舱的姿态控制发动机,就按照预定程序开始工作。待轨道舱与推进舱分离后,由推进舱上的发动机制动点火,进入到返回轨道,实施姿态调整。推进舱与返回舱分离后,搭载两名航天员的返回舱开始进入到自由滑行阶段。

“飞船返回舱滑行至进入大气层之前,返回舱的姿态发动机开始启动,为两名航天员安全返回一路保驾护航。”刘志让介绍说,依靠发动机一系列精准可靠的工作,返回舱保持稳定的姿态进入大气层,一直到降落伞安全顺利打开,六院飞船推进系统姿控发动机的使命,才算真正完成。

35大项上千条要求确保发动机万无一失

可靠的质量背后是该院科研人员研制火箭发动机艰辛而细致的付出。据了解,为了完成此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为建设空间站打下坚实基础,六院在研制交付系列发动机产品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质量控制的加严措施。

航天六院副院长栾希亭介绍说,“我们决不放过飞行试验中出现的任何细微问题。从发动机设计、生产、试验到交付、总装、飞行,科研人员牢固树立零缺陷质量意识,全过程实施精细化质量管理和数字化量化管理,总共列出了35大项、个要点、几千条要求,都做到了全过程受控、可追溯、可检查。特别是科研人员为推进系统可能发生的单点失效环节进行了冗余设计,一些关键零部组件具备了双保险的特别合格证,确保万无一失。”

天宫二号、神舟十一号飞行任务先后圆满完成,标志着我国完整掌握载人航天器太空长期驻留技术,具备了建设空间站的基础能力。“我们为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也将以百倍的信心完成将来更多的任务。”刘志让说:“航天六院研制的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明年将在海南文昌发射场,推举新一代中型火箭‘长征七号’踏上太空之旅,将与留在太空的‘天宫二号’开展我国航天历史上的首次太空加油(太空推进剂补加),我们将为这一太空加油技术的实际应用继续努力,为早日建成中国的空间站作出新的贡献。”

西安晚报记者关颖为您报道

▲长按上面

转载请注明:http://www.ytshn43.com/wbtd/14808.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