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晚报

您现在的位置: 西安晚报_晚报理念 > 晚报品牌 > 中传人在宁波澎湃在线

中传人在宁波澎湃在线

发布时间:2024/2/17 16:27:30   点击数:
山东白癜风QQ交流群 http://www.guanxxg.com/news/roll/1564667.html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踏访海上丝路,追寻传媒梦想

为献礼祖国七十华诞

我校学生奔赴海上丝绸之路

沿途重点城市

回访优秀毕业生

围绕母校变化和中国传媒业的发展历程

记录受访校友的想法与感受

留存珍贵的图文及影像资料

宁波

人文积淀丰厚

历史文化悠久

属于典型的江南水乡兼海港城市

第一站

传传就带你来到这座氤氲的美丽城市

北京

BEIJING

宁波

NINGBO

光阴的故事

张斌宁校友简介

张斌宁

培养传媒新力量

做学子们艺术道路上的领路人

张斌宁,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电影学博士),现任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新闻传播学系副主任,硕士生导师。

张斌宁是画画出身,年本科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年与西北师范大学取得硕士学位。“(美术和电影)都是视觉文化相关,我自己那时候是枚文青,特别喜欢看电影,喜欢一切和视觉文化有关的内容。”意识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后,张斌宁最终选择考博进入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深造。

▲工作中的张斌宁

作为定向博士生,张斌宁在校期间基本放弃了工作,他被中传深厚的学风、创新的氛围、包容的环境所感染,全身心投入到学习和研究中去。在这里,他遇到了良师益友,通过和同学们的思想交流、火花碰撞收获意想不到的突破;曾经困扰他多时的毕业论文问题,同学在饭桌上的仅仅一句话就让他找到了问题的本质。中传这种思想交流的方式让张斌宁一直受用至今。“我现在也会经常和我的学生们聚在一起,不断思考、沟通,进行头脑风暴。”

▲记者在采访张斌宁

中传博士毕业后,张斌宁拥有了更好的选择和发展空间,得以在拥有更好的学科建设平台的宁波大学任职。执教多年,他坚信学生的潜力是无穷大的,“我当老师当了二十多年,我从来不觉得作为老师就一定比学生强。”他向我们举了身边优秀学生优秀作品的案例,与其说是老师,他更像一个比学生们年长一些的朋友,在这条艺术研究的道路上为年轻人指引方向。

作为新闻传播学系副主任,虽然行政琐事不可避免地支配了他的一部分时间,但他仍然没有忽视本科教学的重要性。他坚持向学生们传达着他对影视艺术的热爱,这份热爱也感染着更多的莘莘学子。

▲张斌宁和记者们的合影

▲送给校友的礼物(官微提供的传传钥匙扣、校友会提供的明信片)

丁杨明校友简介

丁杨明

有些遗憾,大学期间还应该做更多的事情

丁杨明,中共党员,高级记者,全国广播影视“十佳百优”理论人才,浙江飘萍奖获得者。年从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国际新闻专业毕业,同年进入宁波电视台工作,现为宁波广电集团编委,新闻综合频道总监,多媒体新闻中心主任,集团外宣联络中心主任。

86国新专业毕业的同学大多去了国外或留在北京,像丁杨明这样选择回到家乡,在城市电视台工作了这么久的并不多见。如今,他已经成为宁波广播电视集团编委会委员。刚见到他时,他正急匆匆地下楼去审几个等待播出的片子,又回到办公室向几个工作人员交代工作,之后才邀请我们到茶桌边落座。他一边泡茶,一边拒绝了接受正经的问答式采访,称只想“聊聊广院曾经和现在的故事”。在近一个小时的时间里,他还原着广院在他记忆中的模样,也好奇地问了许多学校的近况,例如外语系的变迁、学校现在的组织架构和老师们的近况。回忆起在母校的学习时光,丁杨明非常感谢他的恩师高晓虹、吴敏苏等。

▲丁杨明大学军训时的班级合照(一排右四为丁杨明)

毕业之后,丁杨明回过两次母校,试图重新找回大学记忆中的样子,但却以失败告终。“2号楼、7号楼、核桃林变化都很大,男生楼变成研究生院,小礼堂也已经不见模样。”他几次问起现在的广院之春是怎么样的,因为当年那个舞台给他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刚到学校的他完全不知道广春的杀伤力,用他的话形容,就是“刚上了舞台就‘摔跤’”。

▲丁杨明大学时期的游玩照

除了和同班同学保持互动以外,丁杨明还与当年同校的同学保持着联系,他们中有原浙江卫视总监夏陈安、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教授何海明等。提到自己的专业国际新闻,他毫不掩饰自己的自豪。当时的国新是外语系下面的专业,为传媒界输送了一批优秀的外语人才,比如著名主持人陈鲁豫、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英语频道总监李培春、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国际新闻部主任曹日和CGTN英语频道总监刘聪。

广院外语系与宁波电视台的渊源深厚。据丁杨明介绍,宁波电视台曾经的新闻部主任葛广俊就是广院豪萨语专业毕业,他是宁波电视台的发展的见证者和推动者,经历了从宁波电视台的前期筹备到宁波广电集团几个发展过程。而现在,同样为广院外语系毕业的丁杨明也正带领着宁波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朝着更高的目标前进。

▲带队老师与宁波广电集团校友合照(左二为丁杨明)

5年来,他带领的多媒体新闻中心精品创作团队连续获得6项国家级奖项,这对一个城市电视台来说并不容易。最让他们骄傲的是《宁波新闻——宁波舟山港年货物吞吐量突破10亿吨》获得了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电视编排类一等奖,这充分显示了主创团队对重大题材节目编排的统筹能力和新闻采访、编辑、制作、播出的综合水平。另外,电视消息《中国笔王贝发小笔尖看大制造杭州G20元首笔撬动高端市场》获得了第二十七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新闻专题《让慈善顺其自然》、电视评论《争取涉农资金不应靠“关系”》获得中国广播影视大奖......宁波电视台的获奖档次、数量和门类都走在全国城市台前列。当被问及这些获奖作品的具体情况时,丁杨明谦虚地表示不愿详谈。但毫无疑问的是,有了这些奖项的激励,宁波电视台将继续以创新、创优的高标准制作出更加优秀的新闻作品。

李红校友简介

李红

贴近宁波民生的21年

李红,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播音主持专业,现在为宁波电视台主持人、宁波主持人协会常务副会长。

离开广播学院21年,现在的李红仍对当年在白杨树下练声的场景记忆犹新。从入学起,她的班主任、现为中传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基础部主任赵俐教授老师就对他们提出了每天早上必须练声的要求。现为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副教授的王明军老师也会经常出现在操场上,检查有哪些偷懒的学生没有早起练声。通过在各种环境里练声,李红逐渐明白了不同交流环境、不同交流对象、不同文体作品,要用不同的语态,以达到更完美的交流效果。她将每天早晨的发声练习形容为“校园最美的声音”,把自己后来取得的很多成就都归功于学校的培养。

▲李红

李红毕业后就来到宁波电视台当主持人,这一干就是21年。李红毕业时,主持人属于特殊职业,择业并不难。她当时没有主动向哪个电视台投过简历,在学校的双向招聘会上,很多单位会主动向应届毕业生抛出橄榄枝。她当时就面临中国教育电视台、重庆卫视、广西卫视、南京电视台等很多选择,考虑到父母都是上海知青,以及编制问题,毕业后的李红没有选择留在北京,而是选择到江浙一带发展。李红回忆道,“是宁波人的务实、细致、高效、周到打动了我”。在当时通讯不发达的情况下,宁波电视台想办法联系上了她的父母,并给出了一些不错的条件,希望她能来到宁波就职。

▲李红在接受记者采访

尽管北京的平台不错,但李红觉得地方电视台能给她更多锻炼的机会,也能让她贴近基层。事实证明,她选择了一条更适合自己的道路。年,宁波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推出“看看看”栏目,力求从民生视角报道新闻,用百姓话语评述新闻。李红在节目中极具亲和力的形象受到了许多观众的喜爱。年,宁波遭遇56年来最大的强台风“海葵”,宁波电视台第一次打开了全部频道进行直播。面对从抗台一线发回的各种实时消息,在演播室的主持人必须具备优秀的临场应变能力和心理素质。李红将这个新闻事件视作考验自己播音能力的机会,以最快的速度向社会各界传递宁波台风的最新消息。最终,《防御“海葵”进行时特别报道》荣获年播音主持“金话筒奖”。

去北京参加“金话筒”颁奖典礼的时候,她特意选择先回母校,去见见曾经的老师,回忆回忆之前的校园故事,却发现自己怎么也找不到那个她曾经研习修读的“小黄楼”。问了老师才知道,原来的“小黄楼”已经变成现在的明德楼,早已看不出原来的痕迹。后来李红在颁奖典礼上听到自己获得“金话筒”奖时,惊喜之余,更觉得身上多了一份荣誉也多了一份责任。20多年来,中传的校园建筑可能在改变,但中传带给她的一些更深层次的东西不会变,一直指引着她更坚定、更自信地看向未来。

王征新校友简介

王征新

甘于平凡,造就不凡

王征新,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多媒体技术与应用专业,现为宁波广电集团视频工程师,主要负责电视转播、演播室设计、电视台系统维护等工作。

年夏天,王征新刚踏进广院的校门,对于报考广院的经历,王征新用“误打误撞”来形容,对于那时的他而言,电视行业是新鲜而又神秘的。广院的四年的专业学习,又与他后来19年一直从事的职业息息相关,这份初始的偶然,造就了后来的必然。“这份工作,我干了快二十年,事实上,我也只会干这个。”王征新说道。

“我的工作,就是负责这辆车”,王征新指着面前这辆偌大的转播车说道。努力做好每一次转播,把现场的活动组成最完美的画面呈现在观众眼前,这是王征新的工作任务。电视转播是一个团队战,孤军奋战容易出错,大家的默契配合,才能产出最好的成果。转播是一项实时性的工作,所以转播到凌晨两三点对于王征新和他的团队来说是家常便饭,而每一次成功转播过后都会有一场属于他们自己的狂欢。十多年来,王征新参与过无数次大大小小的电视转播:亚运会、金鸡百花电影节、大型电视文艺活动颁奖典礼、CBA篮球赛......

▲工作中的王征新

近年来,新媒体产业的蓬勃发展无疑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力,可越是这种时候,就越值得坚守。王征新慨叹道:“电视行业的发展需要我们这些人,毕竟我们还是专业的。”作为一名幕后工作者,王征新数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尽心尽力地完成每一次转播。“事物都有一个周期性的轮回,即便在这种环境下我和我的团队依然乐观,我始终相信传统媒体具有它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王征新说道。十九年的默默无闻的坚守,是主观意识上的甘愿平凡,而这份凝结而成的力量注定造就的是不凡。王征新是电视行业工作者的一份子,他所折射出来的又是整个传媒领域的坚守精神。中传教会他热爱与坚持,这份力量陪伴了他很久很久......

▲记者们与宁波广电集团校友的合影

陈阳校友简介

陈阳

在企业全球化的今天

用专业知识传播中国声音

陈阳,浙江宁波人,91级文编专业毕业生,毕业后曾出国两年,后又在宁波广电集团供职,现任职于均胜电子公关部。

回想起大学生活,陈阳对学校的餐饮很是难忘。对于南方人来说,学校的馒头实在太大,毕业后老师也会在群里发广院肉饼(当时的肉条)的图片,能勾起当年很多美好、单纯的回忆。

中传的氛围是独有、且不可被复制的。“同学和老师们之间的关系一直都像朋友,平等、尊重、充分沟通。”陈阳相信现在也一样,这种师生情谊在中传不会改变。“母校的氛围塑造了学生的人格、审美鉴赏能力,从小地方考到北京,来到广院读书,要去弥补的东西有很多,特别是文编这个专业,音乐、美术、编剧、摄影等都要学习,感谢广院打开了我的艺术之门,提高了艺术鉴赏能力,收获非常多。”陈阳感慨到。

中传人要有自信。当时90年代,广院学生的底气甚至比清华北大的学生还足,“因为当时北京广播学院相当难考,媒体地位特别高,每个省可能只招2、3个,有的时候还是隔年招。”对于面临职业选择的同学,陈阳师哥建议作为刚毕业的学生应该选择一个起点高的大平台,这样才会有更加宽广的职业道路。“当然了,职业道路的选择还是要按照个人发展意愿。”他相信中传学子不管走到哪里,都会发光发热、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去为社会奉献一份中传力量的。

张传庆校友简介

张传庆

参与历史

为中国品牌的全球化马不停蹄努力

张传庆,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现为宁波均胜电子公关总监,主要负责均胜电子品牌传播。

离开学校已经二十一年,一提起广院,张传庆还是对当年的人和事如数家珍,一句“同学们之间的情谊是永不会断的”勾起了当年的回忆。除了珍贵情谊,母校还教会了让他受益终生的道理,张传庆仍记得当年新闻系院长曹璐老师在开学第一课讲解校训中“敬业”的含义。自此,他在职业生涯中一直把“敬业”作为基准点。“‘敬业’是我在从业过程中一直去坚守的,而我也会去不断丰富它的内涵。”他将“敬业”二字贯彻于大大小小的工作事务当中,无论身处什么样的岗位,都会用自己最饱满的热情完成每一项任务。

▲张传庆在向记者介绍公司概况

毕业以后,张传庆进入宁波广电集团,做过记者、制片人,干过数字电视产品开发,也搞过广电实体的经营。但是面对传媒圈的行业压力,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他最终选择突破自我,改变现有生活状态,跳出舒适圈。“千万不要被那些所谓看上去舒适、其实并不舒适的圈子把你框住。我们很容易陷入怪圈,就是看起来很安全的,实际上并不安全,因为背后的东西是很难在一瞬间发现的。”对于张传庆来说,从传媒舒适圈中跳出虽意味着风险,却也意味着更加开阔的视野和更加广阔、能有所为的天地。他并非一时冲动,而是经历了五年的探索。从年到年,他开始尝试新的工作思路和职业方向,在经过多方比较后,被均胜电子的创新和国际化视野所吸引,最终决定投身先进制造业。

▲工作中的张传庆

在传媒业的经历给予张传庆更加开阔的思维与眼界,他也利用多年所积累的经验和资源、人脉,宣传中国制造,发出中国声音,为中国品牌的全球化马不停蹄努力。他用自己的故事告诉我们,传媒人不只是历史的记录者,更是历史的亲历者、参与者,是中国品牌的发声者和代言人。

▲记者们和均胜电子集团校友合影

姚兰校友简介

姚兰

尝试,谱写多元化的篇章

姚兰,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广研所录音艺术专业,现任宁波广电集团交通广播副总监、一级录音师。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对北京的向往促使姚兰与广院结缘,“那时我所有的志愿都选在了北京,广院就是我的第一志愿!”姚兰回忆道。提起母校,姚兰对广院的校园文化氛围感受颇深。姚兰以无线电技术专业考入广院,大三时,却进入学校组建第一届录音班,开始了两年的录音艺术的专业学习。本是工科出身的姚兰,毕业后却从事过广播业方方面面的工作,这也要得益于浓厚的校园文化浸染,多元化的大学生活给她未来的人生带来无限种可能。节目制作、主持人、记者、管理工作......不同的工作丰富了姚兰的阅历,每一份职业,对于姚兰,都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从技术到艺术的转变,用姚兰的话来说,“这是一个释放天性的过程”,领域的跨度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也替她开辟了另一番天地。

▲姚兰和记者们的合影

新媒体时代,对传统媒体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作为宁波交通广播的副总监,姚兰表示,“我们始终要站在发展的角度,不断地尝试,实现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走在交通广播的时代前沿。”基于

转载请注明:http://www.ytshn43.com/wbpp/15514.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